85度c小說網

第二段:“文公親自身披甲胄,登山涉水,經歷艱難險阻,征服東方的諸侯,虞、夏、商、周的後代都向秦國朝見,也就已經報答過去的恩德了。鄭國侵犯秦國邊界,我國先君文公率領諸侯和秦國共同包圍鄭國。

結果秦國不和我國先君文公商量,擅自和鄭國訂立了盟約。諸侯痛恨這件事,打算和秦國拚命,文公恐懼,安撫諸侯,使秦軍得以平安回國而沒有受到損害,這就是我國有大功勞於秦國之處。”

這一段,則純粹就是胡說了。

晉文公即位後,確實在短短數年間便建立了霸業,天下諸侯都歸順,到晉國朝見晉文公。但從來沒聽說過,有哪個諸侯去秦國朝見的。魏相居然憑空捏造出這個歷史來,真是無語,還說因此就算是報答了秦國大恩。

公元前630年,晉國邀請秦國一起出兵討伐鄭國,兩國聯軍包圍了鄭國。但魏相居然說兩國包圍鄭國是因為鄭國攻打秦國邊境。鄭國離秦國千里之遙,怎麼打邊境?這又是說謊。

當時由於鄭國大夫燭之武赴秦營,向秦穆公講了利害關係,使秦穆公終於明白,兩國伐鄭對秦國沒有半點好處,於是便私自撤軍。這事是事實,但魏相居然說因為此事,天下諸侯都痛恨秦國,紛紛要求討伐秦軍,最後晉文公出面安撫了大家,這才放秦軍安全回國。

有這事么?沒有,完全是魏相描黑秦國之言,居然還說有功於秦國,真是笑話了。

第三段:“不幸,我先君文公去世,貴先君穆公不善,蔑視我們故去的國君,以為我先君襄公軟弱可欺,突然侵犯我們的殽地,斷絕我們同友好國家的往來,攻打我們的城堡,亡滅我們的滑國,離散我們的兄弟之邦,擾亂我們的同盟之國,顛覆我們的國家。

我先君襄公沒有忘記貴先君穆公過去的勛勞,但又害怕國家被顛覆,不得已發動殽地之戰,最後還是願意在穆公那裡解釋以求赦免罪過。穆公不聽,反而親近楚國來謀害我們。天意保佑我國,楚君成王喪命,穆公因此不能在我國稱心如意。

穆公、襄公去世,康公、靈公即位,晉、襄秦穆皆卒。康公是我國穆姬所生的,但又想損害我們的公室,顛覆我們的國家,率領我國的內奸,以動搖我們的邊疆,因此我國才有了令狐這一戰役。

秦康公還是不肯改悔,又進入我國河曲,攻打我國涑川,掠取我國王官,割斷我國的羈馬,因此我國才有了河曲這一戰役。東邊的道路不通,那是由於康公同我們斷絕友好所造成的。”

這一段,主要講了秦晉之間三次戰役。

一是崤之戰。這場戰役,秦國根本沒有絲毫要進犯晉國之意,秦國當時是異想天開想拿下鄭國,因為消息走漏便順手滅了滑國而退兵,結果在崤山被晉國伏兵全殲。

此戰後,讓秦國徹底對晉國死心,從此便與楚國結盟,以對抗晉國。這裡卻被魏相說成是主動進攻晉國的崤山,秦軍被全殲後還說主動向秦國解釋,完全是無中生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至於秦國順手滅了滑國,當然有不可取之處,但總不能說是秦國主動向晉國進攻吧。

二是令狐之戰。這一戰秦國是冤啊,首先是晉國死了國君,當時趙盾等人慾擁立在秦國當官的晉國公子雍回國即位。秦國本以為從此秦晉之間又可以友好相處,非常高興,所以派兵護送公子雍回國。

結果晉國變卦,不想擁立公子雍了,那你遣使來說一聲啊。結果晉國卻出大軍在令狐襲擊了秦軍,秦軍在猝不及防下大敗,多少秦軍將士因為對晉軍根本沒防備命喪令狐?

三是河曲之戰。秦國國君秦康公怎麼忍得下這口氣?於是發兵討伐晉國,兩國在河曲開戰,最終秦國實在無法與強大的晉國較量,連夜撤軍而去。

這三次戰役,秦國均損兵折將,其中崤之戰和令狐之戰是被晉軍偷襲,這才有了河曲之戰的報復。可以說,都是晉國背棄信義引發的秦晉之戰,但被魏相顛倒了過來,說成是秦國別有意圖,損害晉國利益。

第三段:“等到君侯您繼位以後,我先君景公引領西望,盼望着君侯您與景公能夠實現兩國和平。但君侯您非但不考慮結盟我國,反而利用我國有狄人之禍,侵入我國的河縣,焚燒我國的箕地、郜地,搶割我國的莊稼,騷擾我國邊境,我國因此而有輔地之役。

君侯您也後悔戰禍的蔓延,故派遣伯車出使我國,說是願意重修舊好、丟棄怨恨,恢復以往的關係,以追念以前的勛勞。但是盟誓還沒有完成,先君景公就去世了,因此寡人才遣使與君侯在令狐會見,共立盟誓。

但君侯您卻背信棄義,夥同白狄攻伐我國。君侯所為,天下共憤啊。白狄本是秦國的敵人,卻是我們晉國的親戚。君侯您要求寡人共同討伐白狄,寡人為了秦晉兩國友好,甘願不顧親戚之情,下令討伐白狄。但君侯居然又告訴白狄,說晉國將要討伐白狄。君侯這種令人不齒之舉,連白狄都厭惡了,因此轉而告訴了我國。

連楚國討厭君侯的反覆無常,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棄了令狐盟約,從而來向我國請求結盟。諸侯知道這事後,對秦國都非常氣憤,因此才紛紛要求與我國結盟,共同討伐秦國。

現在,寡人奉天子令,率王師兼諸侯之師就在這裡聽候君侯您的命令,目的是為了請求和好,君侯您如果加惠而顧念諸侯,請憐憫寡人,讓我們結成同盟,這是寡人的願望。

如果能做到,那就可以安定諸侯而退走,豈敢自求禍亂?君侯如果不施大恩大惠,寡人不才,恐怕就只能率領諸侯而進軍了。謹把內心的話向君侯將士宣布,請考慮利害吧。”

這一段,正是晉國聯合各國討伐秦國的真實原因,但這個理由是吹得天花亂墜。

本來很簡單,秦國背棄了公元前580年兩國確定的以黃河為界互不侵犯條約,聯合白狄進犯了晉國。要知道,這六七十年來,秦國吃了晉國多少次虧?每次都是晉國背信棄義,先約定怎麼怎麼事,然後趁秦國不備,對秦國突然襲擊。

秦國吃的虧實在太多了,所以這一次,兩國打了那麼多年,你晉國突然派郤犨來說我們和好吧,秦國能信嗎?秦國只會相信,晉國人又要搞幺蛾子了,所以才選擇先下手為強,主動發起攻擊。

打了上百年,還有什麼信任基礎?但這個作為對秦國用兵的理由則是再合理不過了。至於什麼白狄和楚國把秦國的不齒行徑告訴晉國、天下諸侯莫不對秦國失望痛恨等等,那都是蝦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