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晉國的世界和平了么?晉楚已經和好了,西邊的秦國已經多年不敢動彈了,晉齊也結盟了,看來,江湖沒什麼事了吧?

這是不可能的。公元前591年春,晉國剛剛和齊國簽訂了盟約,魯國就出來搞事了。魯國見齊國去應付晉國了,居然趁機討伐了齊國的小兄弟杞國!

齊國國君齊頃公本就是春秋歷史上最有個性的國君之一,他哪裡能讓魯國亂來?帶着剛剛與晉國在陽谷對峙後的軍隊轉向伐魯。

魯國一看,唉,晉齊之間非但沒打起來,反而簽訂了盟約。現在齊國人騰出手來打自己了,怎麼辦?向晉國求助?

向晉國求助是沒門了。因為魯國打杞國這事令晉景公也很火大,這些年,這個魯國就這德性,每次趁齊國有些顧不上魯國,便出兵討伐一下周邊某個小國,從中得些利益。這實在有損中原諸侯聯盟的精神啊,晉景公很火大。

晉國人不高興的情報很快傳到了魯國,魯國國君魯宣公慌了,看來搞一下杞國居然得罪了晉國。晉國也太不是東西了,既然你晉國那麼難伺候,乾脆老子就去抱楚國大腿吧。

當然,明面上,魯國不敢公開宣稱與晉國斷交。魯國人辦事總喜歡暗搓搓的,這一次,魯國國君照例是偷偷派人去楚國。史料記載,公元前591年夏,魯國遣使赴楚求援。

楚國人說話做事很直接,他們直接婉拒了魯國:實在對不起,最近楚國實在太忙了,你們魯國和齊國之間的事,還是請晉國人出面調解吧。

楚國不願幫魯國,原因有倆:一是這個時候,楚國國君楚莊王身體很不好,暫時沒有精力去經營中原。二是楚國與齊國的關係不錯,雖然你魯國主動來示好,但權衡利弊,總不能因為你魯國而開罪齊國。

魯宣公這下頭大了,現在齊國大兵就在魯國境內,楚國不願幫,那還得請晉國。魯宣公派出重臣公孫歸父出使晉國,結果公孫歸父還沒回來,魯宣公在擔心害怕中薨了!

魯國國君一薨,國內頓時亂了。因為魯國國內本就有一支強勁的反對國君的力量,此時國君薨了,而魯宣公最倚重的大臣公孫歸父在國外,於是,魯國一場權力鬥爭就開打了。

結果是新國君被殺,新立,再被殺,國內“三桓”與公室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到最後,魯國公室代表人物公孫歸父在內部權力鬥爭中敗下陣來,倉皇逃至齊國。

齊頃公大喜,給予公孫歸父極高的禮遇。魯國,一直是齊頃公的心病,齊國想要稱霸中原,必須先收治了魯國。再加上,現在反正齊魯之間已經是交惡了,有個教訓魯國的理由確實很爽。公元前589年春,齊頃公下令立即討伐魯國。

齊軍一路高歌猛進,先後攻佔了魯國的龍城、巢丘等重鎮。按齊頃公的意思,這一次,非得把魯國給收拾了。

魯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剛魯國盟友衛國坐不住了。接到求援信後,由執政大臣孫良夫親率兵馬來救魯。前面我們說過,齊頃公為了博母親一笑,搞了一個惡作劇,羞辱過晉國、魯國、曹國和衛國的四位使臣,當時衛國的使臣正是這個孫良父。

孫良父回國後,便想着報復。這也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他可不管你齊國以前曾經有大恩於衛國,他只知道自己受辱的事一定要有個說法。這一次,說法來了,因為根據斷道之盟,會盟的國家如果一方有難,其他各方便應該救援。魯國與衛國都是盟國,現在魯國有難了,衛國必須要救。

衛國人火氣很大,但戰鬥力卻很弱。齊頃公見衛國居然也來惹自己,火氣一上來,再加上齊軍戰鬥力非凡,衛軍哪裡是對手?聽說齊國大軍在國君的親自率領下來迎擊了,衛軍三十六計就一個字:逃。

但齊頃公的火氣根本一時消不下去,那就追。就這樣,齊軍順勢攻入衛國境內,直到衛國重鎮新築。衛軍實在沒辦法擺脫,只好與齊軍一戰,結果又是可想而知,衛軍大敗。

衛國大夫孫良夫戰敗回衛國都城後,越想越氣,本想着報個仇,但反而損兵折將,原本衛穆公便不同意自己出兵,自己強出頭,現在倒好,大敗虧輸,這個面子丟不起。怎麼辦?

孫良夫眉頭一皺,心想着回到國君那裡實在抬不起頭來,還不如去晉國吧,去晉國搬兵。現在郤克是晉國中軍帥了,他也一直想着報那日受辱之仇,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一定能成功。

正在此時,魯國也派出使者魯國大夫臧孫許赴晉國求援,經過衛國,正好碰到孫良父,於是,兩人一起便奔赴晉國。

兩人快馬加鞭到了晉國,直接求見中軍帥郤克。郤克早就想教訓齊國了,見斷道之盟的兩個盟友都跑來求援了,這種機會那是求也求不來的,於是立即求見晉景公。

上一次他出使齊國回來後便請求發兵討伐齊國,晉景公不同意。現在有了足夠的理由了,晉景公心裡對齊國也有氣:你齊國也太不是東西了,剛剛在陽谷與寡人簽訂了盟約,答應了加入晉國陣營,卻偏偏背信棄義攻打魯衛兩國,看來不教訓教訓你齊國是不行了。

就這樣,晉國出兵了,按郤克的要求,兵車800乘!在出多少兵力上,史料還記載了一件事,那就是一開始晉景公是只給700乘的。

但郤克堅持要800乘,郤克對晉景公說:“主公,700乘哪裡夠啊,還不到晉三軍一半的兵力啊。想當年,我們晉國與楚國在城濮一戰,那個時候便已經是700乘兵力了。

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晉國的先輩包括先軫、狐偃、趙衰、狐毛、胥臣等等,那些是什麼人啊?記載史冊的超級牛人啊,如果把我郤克放到他們那裡一比,連替他們拎包提鞋的資格都沒有吧。再加上先君文公那麼厲害的人,打一個楚國就需要700乘。現在就給我700乘,這真的不夠啊。”

晉景公看了看郤克,心裡笑了:“你個郤克,時代不一樣啊,那個時候,我們晉國只需要對付一個楚國即可,所以全軍而動。現在就對付一個區區齊國,要那麼多兵作什麼?”嘴裡卻道:“那就依元帥所請,800乘,總兵力的一半,應該夠了吧?”

為打齊國出多少兵力,君臣就這樣搞起了討價還價。但這個乘,又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已經多次講過了,當時戰爭中兵車是代表軍事實力的最直接的概念,一般的編製是一輛戰車配三人,一人駕車,站在最前方,稱車御;一人持戟負責近距離攻擊,站在戰車右後方,稱車右;一人用弓箭,負責遠距離攻擊。

一般,如果是將帥或者君主在戰車上,那是要處在戰車左後方這個位置,有時這個位置上面架起戰鼓,君主和主帥主要是親自擺鼓以助士氣。當然,很多時候,將帥也是直接參加攻擊的。

能夠在戰車上作戰的,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一乘戰車的兵力卻不可能是三個人,在春秋時期,一般是一輛戰車要配套72士卒,加上戰車上的3人,那標準配置是75人。所以晉國此次出動800乘戰車,相當於大軍約6萬人。

在這當時的貴族戰爭中,也算是較大兵力了。想當年,晉軍與楚軍在城濮開戰,晉文公出動了全部兵力,總兵力不過700乘。現在晉景公給了郤克800乘,只佔到當時晉軍總兵力的一半,說明晉軍的軍事實力比起40年以前來,已經增強足足一倍有餘。

這個當然得感謝晉襄公時期所開創的“州兵”,前面我們講得很詳細了,這裡也不費筆墨了。

郤克出征了,800乘晉國精兵,具體將帥為中軍元帥郤克,上軍佐士燮,下軍帥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