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朝廷上下要修鐵路的事,在內閣謝遷的推動下提了出來,歷史正在脫離原有的軌道,即將發生了嚴重的偏離。其實早就在偏離了,從被修建平安鎮起就開始了,章子俊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只是沒察覺而已。
這一次由內閣謝遷把修建鐵路提出來,遭到了朝野反對。戶科給事中江炳,南京禮部員外郎姜甫,山東右參議王道,戶部主事劉璋,右副都御史王忠,南京太常寺少卿胡之麟,禮部右侍郎傅瀚,工部主事項忠,工部右侍郎張悅,工部主事安瀾,工部右侍郎張繼,太常寺少卿兼侍講學士董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範安,戶部左侍郎汪戴... ... 。反對者的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幾乎八九成不贊成修造鐵路。
反對修鐵路的理由有:(1)擾民。(2)奪民生計。(3)為外敵“縮地”,便其運兵。靡費大量銀子去建一個只是為少數人服務的東西,而這少數人就是商人得最大的利益,加上封建迷信是一個重要原因。自古以來就有敬天敬地的傳統,認為山川河流都有神靈,修建鐵路會得罪神靈,破壞風水,因此遭到保守大儒學究們的強烈反對。
其次,社會穩定問題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大明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小農經濟自給自足,人口流動較少,社會相對穩定。鐵路的修建會促進人口和貨物流動,打破原有的經濟模式,可能導致社會動盪,因此擔心這種變化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和朝廷的統治。
禮部右侍郎傅瀚說道:“一旦修建了從天津到京城的鐵路,漕運勢必被替代,這將會有多少人因而失去營生而不活,如果發生動亂那可是在皇城根下... ...。”
戶科給事中江炳道:“修建鐵路則需要遇山開山,遇水建橋,這是得罪神靈的做法。”
工部右侍郎張繼認為“鐵路不利於大明穩定,百姓都世代居住在自己的家鄉種地為生,社會也就相對穩定。但是鐵路修建完成後就會促進交通運輸體系發展,人口流動和貨物流動都會隨之頻繁,就會打破原有的經濟模式。可傳承千年的經濟模式豈是說改就能改的。”
修建鐵路會破壞風水,佔用土地,破壞既得者利益,鐵路修建會衝擊漕運,由此影響漕運總督等一大批官員的利益。禮部右侍郎林庭智的“煙傷莊稼,震動陵寢”一說,莊稼牽涉民生,而陵寢關乎祖宗香火,這樣的理由一出,有誰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硬要修建鐵路呢?連謝遷只能禁聲了。
可是也有人看到了鐵路帶來的好處,南京工部尚書傅聰說道:“別忘了榆林平安伯的鐵路不管是對民生還是運送石煤,為當地民生起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鐵路可修也。”
這個時候偏偏有一人跳將出來開罵了,就是王瓊啊,王瓊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自己在漕運的位置上幹了三年了,當然看到了鐵路的優點,按理說應該反對,如果朝廷大力發展火車,將會衝擊現有漕運的位置,可是王瓊不是一般人,還是感覺到了鐵路帶來的好處,再說了漕運也不一定會被取代。
章子俊接到了謝遷的文書,要求輸送幾名建造鐵路的人材送往國子監,培養鐵路專業人員。章子俊看後大笑道:“建造鐵路可不是幾個人讀讀書就能行的,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這想的也他媽的太簡單了。”
隨即就回書道:“朝廷要修建鐵路,臣下當然支持,關於培養這方面的人材,當屬平安鎮的軌道交通學院了,可以選派多人前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在平安鎮有實觀,更有現成的鐵路可供觀摩啊,還有蒸汽機火車頭及建造車廂方面的許多東西... ...。”
謝遷跟章子俊的書信就這樣來來回回多次,最後謝遷不得不放棄幻想,如果朝廷要修建鐵路,前期平安鎮可以選派技術人員,幫助朝廷開辦鐵路工廠,製造鐵軌,車廂等。
關於從京城到天津的鐵路修建,可以平安鎮提供火車頭,有了這樣一條樣品鐵路後,反對修路的人就能閉嘴了。
章子俊大樂,笑得見眉不見眼,因為當前這個結果,很像當年大清修鐵路時的情景了,簡直一摸一樣,只有一點不一樣,就是章子俊成了當年的大英帝國。
1880年,劉銘傳奏請修建鐵路,頑固守舊人士劉錫鴻等眾官員紛紛反對,理由是修造鐵路,“山川之神不安,易招致旱澇之災”;火車飛行,“路稍不平,則或激輪而全車皆碎”;仿西洋造火車,借英、法等國金錢,無由歸還;等等。清政府認為“鐵路斷不宜開”的觀點不無道理,遂擱置修路倡議。
李鴻章等力排眾議,要求自建鐵路。李鴻章上奏說,若火車盛行,就要有駕駛員,要有修路工,……若有鐵路一二千里,就可解決數十萬人的工作……鐵路佔地不過幾米寬,妨礙不了百姓的田廬墳墓。如果經過百姓田舍,可以多給錢拆遷百姓的田舍;如果經過百姓墳地,也多給錢拆遷其墳墓,不會有太多麻煩。
這難道不是么?當年的李鴻章就是現時的謝遷啊,當年英、法就是章子俊啊,當年的劉銘就是謝御史啊,當年的劉錫鴻等眾官員不就是朝堂上那批反對修造鐵路的人嗎?
就拿清朝當年抵制修鐵路一樣,很多人居然相信了這是因為滿人貴族害怕修鐵路動了大清龍脈這種荒唐的解釋。
清朝雖然封建迂腐但鐵路的好處他們心裡還是十分清楚的,但站在統治者角度來說,有時民間嘴裡的大好事對統治者來說可能會變成大壞事,例如元朝的維修黃河。按正常人的思維,黃河決口了,淹死了很多人,朝廷當然應該派人去修黃河了,但這件事卻引起了元朝重要大臣的強烈反對。
元朝後來是怎么亡的?就是亡在了這次修黃河上了。因為修黃河就要聚集大量受盡盤剝的勞苦大眾,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鬧出事來。
反對修造鐵路的人裡面,有其觀點是雖然修好鐵路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鐵路修好後反而方便了外敵來攻打,反而是對大明最不利的一大因素。
反對修鐵路的人並不是“愚昧落後”的標籤,並非不知道火車和鐵路能帶來的速度和效益,但這種以義當先、民生為重,不與民爭利的意識形態規範影響了對此類技術、機器的接受。
修鐵路如此,章子俊大搞各種機器,把原有的一些生產力提高了不知多少倍,勢必會搶佔一些手工業者的飯碗,比如:造紙行業,食品行業,鐵器行業,車馬行業等等,章子俊還是專門挑一些衝擊比較小的行業發展,如果把紡織行業實行大機器生產的話,大明江南的整個紡紗織布行業將無法生存。將會造成多少家庭破產,動搖大明根基啊。
章子俊在整個西北河套內大修鐵路,沒有碰到爛事是因為人口稀少,沒有利益交集,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牽涉不到佔地佔墳占房屋等,反而修好了還要到處尋人去駐守。而在人口稠密的京津之地確實牽涉面太多了。
朝廷要想在短期內修成一條鐵路,估計是不可能了,拋開技術不論,首先是代價太高,按目前大明鋼鐵的產量遠遠達不到修建這樣的鐵傢伙,要修建首先是在礦區建造鍊鐵爐子,還有焦煤廠,熱軋廠等等配套的工廠,而章子俊這幾十年來,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配套設備,足可以支撐起一個區域內修建鐵路所需要的鋼鐵,因為那些通鐵路的地方,首先就是煤窯,鐵礦石產出地,產出的鋼鐵就做成了鐵軌。
章子俊早就看明白朝廷的尿性,所以從鐵路誕生起,沒指望在大明內地大力發展鐵路,而是先做好河套內的鐵路聯通,慢慢鏈接到內地,就目前的基建水平還不能開山洞,也不能架長跨度的橋樑,在河套內要把鐵路修出去首先是跨越黃河,就當架好越過黃河的大橋,東,有太行山,西北有陰山,賀蘭山阻隔,向南有秦嶺,根本沒有財力物力去打通這些攔路虎,河套內的黃土高原上也是在有利的地方修建,為了避開塬梁溝壑能繞就繞一大圈。
京津鐵路估計十年內都無法籌建,讓朝堂上的那些人先去扯蛋吧!關於朝廷不管是那一路神仙要求章子俊提供技術支持都爽快地答應,唯獨不拿銀子。還可以提供一列火車作為實物等,因為送給朝廷一列火車也運不到京城去,雖然是米軌的小火車,可全是鐵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