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琦熊说诗经》 琦琦熊

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了。不出所料希望班又進一步,年級排名第三。本來上學期期末考試就該第三,因為兩《詩經》翻譯題同學們都寫了正確答案,沒有寫標準答案,丟了10分。這次期中考試沒有這個問題,再加上同學們努力,又有進步,與二班差距已經不大了,於是琦琦熊順勢提出了期末考試保三爭二的目標。琦琦熊決定其它都為此目標讓路,迴歸正軌,深究課文。落實到今天就是學習《過秦論》。

“梁鈺瑩,你解讀一下《過秦論》。”琦琦熊說。

“是,老師。”梁鈺瑩起身說。

《過秦論》不長,也就千把字,生僻字不多。梁鈺瑩已經預習過,讀一段,解說一段。過程很順利,中間琦琦熊沒有插話。

“很好,很好,非常好。”琦琦熊說。

同學們心想,先秦的《詩經》都能讀懂,西漢的政論文還不是小菜一碟。

“學以致用,學習古文是為了寫好作文,《過秦論》好在哪裡?”琦琦熊問。

看見夏燕最先舉手。琦琦熊於是說“夏燕你先說說。”

“我先說說前人是如何評價的。前人的評價分兩方面,其一肯定其文采,如:

歸有光曰:“行文開闔起伏,精深雄大,真名世之作。”

張裕釗曰:“瑋麗之辭,瑰放之氣,揮斥而出之而沛然其甚有餘。惟盛漢之文乃有此耳。”

魯迅:“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其二肯定其結論簡單明確精闢。秦朝的滅亡在於仁義不施。如:

方苞曰:“此篇論秦取天下之勢,守天下之道。其取之也雖不以仁義,而勢則可憑,且謀武實過於六國,此所以幸而得也。乃既得而因用此以守之,則斷無可久之道矣。以所以失之易也。秦始終仁義不施,而成敗異勢者,以攻守之勢異也。”

金聖嘆曰:“《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間‘然而’二字一轉:未轉以前,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既轉以後,重疊只是論陳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強,一句只是以陳涉如此之微。至於前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襯秦;後半有說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

吳楚材《古文觀止》卷六《過秦論》:“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仁義不施一句便斷盡,從前竟不說出。層次敲擊,筆筆放鬆,正筆鞭緊,波瀾盡析,恣態橫生,使讀者有一唱三嘆之致。”

對此我深表贊同。”夏燕說。

夏燕說完,琦琦熊問:“你們還有什麼補充的嗎?”

同學們紛紛擺手搖頭。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夏燕不僅學了,還思了,對前人的評價進行了分類總結,非常好。《過秦論》一千來字,與高考作文長度類似,非常值得學習借鑑。想學嗎?”琦琦熊說。

“想!”同學們齊聲說。

“《過秦論》是千古名篇,我可寫不出來。”朱秀霞說。

是呀!我怎麼寫的出來。同學們心裡想,不敢反駁朱秀霞。

“寫千古名篇是需要機遇的,沒有機遇自然寫不出來。機遇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好,沒有寫過怎麼就能肯定寫不出來呢。就算寫得沒有賈誼好,類似也了不得,對不對?”琦琦熊說。

“對!”同學們說。

“有三分像,就是高考範文了吧?”王雎怯怯地問。

“差不多吧。說實在話,我也只能教你們三分像,要七八分像,既要靠你們自己,又要靠機遇。”琦琦熊說。

“能有三分就不錯了,我們很知足。”孟璐說。

琦琦熊說:“文辭瑰麗我就不說了,老師我也不是文科畢業生,你們還年輕,積累還不夠,臨場發揮了。我教你們的第一分:強烈對比法。

《過秦論》用了兩類對比,力量對比和過程對比。

力量對比:凸顯秦國的強大和陳勝的弱小。對比既包括物質層面又包括知識層面。

過程對比:秦帝國建立時間長,對手強大,歷經艱難困苦。秦帝國覆滅時間短,轉瞬之間。

第二分:聚焦法。

一篇政論文就一個結論,所有論述最後都聚焦到這個結論上,最後畫龍點睛提出一個簡單明確的結論。《過秦論》的結論是國家的根本是仁政,《岳陽樓記》的結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愚公移山》的結論是共產黨只要自己做愚公就能喚起民眾,奪取天下。

第三分:與時俱進定結論。

道可道,非常道。結論不是一成不變的。仁義並非總是正確,暴政也非總是錯誤。總體來說和平發展需要仁政,需要公平均衡以確保穩定;戰爭是暴力行動,需要利益傾斜,以刺激一部分人為自己拼命。孔子的仁義思想在春秋戰國就沒有市場。但是在漢朝就逐漸成為主流。漢文帝內有強大的功臣、外有強大諸侯,是相對弱小的一方,扛仁義的大旗,能讓各方安心。對比漢高祖和漢惠帝,大家都希望有一個像漢惠帝一樣的皇上,於是代王劉恆被擁戴為皇帝。漢文帝褒揚《過秦論》就是向大家宣佈我要做漢惠帝一樣的皇上。

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諫逐客書》功不可沒。秦始皇褒揚《諫逐客書》,重用李斯,等於向六國之士宣佈為秦國賣命比為六國賣命更有出路。六國之士都不支持六國,如何能夠抵擋強秦?

秦二世殺李斯,等於向六國之士宣佈為秦國賣命沒有好下場。六國之士都反秦,強秦雖有名將章邯到處滅火,但烈火死灰復燎,秦國再強大滅亡也不可避免。

綜上所述立意是全文的關鍵,先確定文章的結論,再倒過來理順文章的脈絡,建立文章的架構,最後豐富其血肉,切忌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明白了嗎?”

“明白了!”同學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