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我知道你是不着急,反正我也不着急,那十來本書,足夠我再看幾個月時間了。”盧雲達摸着自己特意留下來的鬍子,笑呵呵的說道,實際上,他對於這種新出現的醫書,那是相當的感興趣。

不說這些醫學巨著寫的有多好,至少一點,那是極大的填補了中醫方面的空白,一些僅僅從其他典籍上,所了解到的一些書名,竟然也能夠被招過來,就足以說明,王坤的本事了,那麼多書,靠他自己去研究,不知道何年馬月能夠全部吃透。

如果是小說,這麼十來部著作,自然很快就能夠看完了,畢竟,每部書能夠有上五萬字,都算是比較多的了,可惜,醫學方面的,不但要將之看懂、熟記,還需要進行具體的實踐操作,看看這些知識,在實際的操作之中,到底有什麼差異性,沒有經過實踐的,最終,不過是停留在大家腦海里的鏡中花水中月而已,根本就沒有任何用處。

“你不急就好了,想要這些著作,又不想出力,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們了。中醫的沒落,他們首先要負極大的責任。”王坤微微有些鬱悶的說道,這人怎麼樣,到底做什麼,都是有個道道的。

實際上,華夏就是有些太敝帚自珍了一點,而且,有了好東西,喜歡向國外進行炫耀,自己人,想要知道一個東西,那是非常難的,而國際友人如果過來了,不單單是他們自己,就算是官員。都會逼着你將所有的過程、資料讓國際友人看看,說的好聽。是幫你進行改革,增強你的競爭力。說的不好聽點,他們那群紅頭髮、金頭髮的傢伙,懂得華夏的傳統工藝?懂得中醫原理,都是些放屁的話。

而對於自己人,因為沒有那些官員的壓迫,再加上,自己人總是低人一等,讓大家的目光習慣了俯視,把自己的技藝傳給國內的人。怎麼看,都有種施捨的味道,又何必將最精華的東西傳出來。

能隨便給他們點,自己用不到的東西,給他們稍微講解一番,已經是對得起他們了,寧與外賊不與家奴,可以說,這是華夏一直以來傳承下來的傳統。

即使在新華夏建立起來之後。與西方國家開始建交,在那段時間,不知道多少華夏的技術、專利被外國人學了去,具不完全統計。79年,華夏與美國正式建交,之後直到1985年4月1日。華夏的第一部專利法才真正的實施,在這之前的時間裡。有數以萬記的技術,被國際友人所竊取。

並且。被其在自己國家和國際專利局進行了註冊,而且,還有一點事情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有些專利放在國內的時候,即使被發明人求到大型企業裡面,人家也不可能應用的,這樣的時候,如果有錢,那還好一些,可以在國外申請專利,沒有錢的話,就只能忍痛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國外友人了,然後,人家在返銷華夏國內,賺取數以億計的軟妹幣,真的是一個很划算的買賣。

如果王坤有能力回到那個時期,說不得,要花費個千八百萬的,把國內的專利收集起來,然後在國際進行註冊,很輕鬆的,就能賣個幾百億軟妹幣,真的是非常划算的事情,而且,這利潤,雖然第一次非常多了,但是,到後期,也有很多專利可以源源不斷的收取利潤,甚至,比他現在辦企業,都來的輕鬆。

可惜了,現在華夏的專利已經不好用了,許多人,都明白,因為華夏人自己申請的專利,根本就起不到保護專利人的作用。

而且,專利的保護機制不完善,一個專利一旦放到專利局裡面,基本上,就算是公開的技術了,華夏盜版,那也是有門路的,弄不到那些專利技術,他們憑什麼去盜版?就憑他們的腦袋自己去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由此,發明一項技術,有辦法的話,還是不要申請專利的好,除非,能保證有人購買,要麼,還是以境外申請的方式,在全球進行專利申請,在國內的話,僅僅提供一些驗證資料和國際專利的文件,進行申請,並不把其中最主要的技術拿出來,就好了。

這是十分典型的華夏人面子問題,因為發明人大多來自底層的工人或者技術人員,想要使用這些技術,大家抹不開面子,而一旦這些東西被國外的人註冊了,那時候花個一兩億甚至更多的軟妹幣,有可能還會給購買人或者企業套上一個科技先行人的稱號,因為其引進了先進技術,這種悲哀的事情,還是盡量少發生一點才好。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醫學工作者,都把自己保留的東西,好好的保存起來的,許多人還是非常喜歡,把自己的技術傳遞下去的。”盧雲達臉上微微露出了一絲苦澀,淡淡的說道。

“恩,盧老就非常好,我們作為小輩的,能在盧老這裡學到很多的東西呢。”李想也是立即接上了話頭,因為他本身就是盧老的學生,自然,證明還能算是靠譜的,否則,以他自家的傳承來看,根本就沒有那個必要去跟着外人學習,特別是那些敝帚自珍的人,能學到什麼東西,可想而知了,還不如到處行醫,等有了疑問,再和家裡聯繫,也就好了。

“這樣的醫學工作者,有多少呢?非常值得懷疑的。”王坤直接是打斷了盧雲達因為李想的誇讚,而有些自得的神情。

“額,不是很多。”盧雲達也有些鬱悶,他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這麼多年下來,實際上,他帶出來的學生並沒有太多。

而且,大多數人,還都是有基礎的。甚至,這些學生。大多數都是擁有自主行醫能力之後,才拜其為師的。雖然他竭盡所能,將自己懂得的,都傳授了下去,但是,像自己這樣的中醫,真的不是很多。

偶爾培養一個外人,也就可以了,除非,碰到了那種非常對頭的年輕人。老人也許還有點興趣,稍微培養一下,否則的話,他們的重點,還是放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大多數人,也不相信他們願意傾囊相授。

而那些大家族出身的呢,就更不用說了。本來他們的數量就少,除了那種從小收養的孤兒和自家的子弟,根本就不會去教其他的學生,甚至。家裡的女子,都沒有機會涉及這一塊,想要看醫書。也只能看到那些比較公開的,涉及到家族機密的東西。你是想都別想,再寵你。都不可能讓你看的。

“那不就得了,所以,那些醫書放在他們自己手裡,有多少用呢。”王坤攤開了雙手有些無奈的說道。

家裡收藏了那麼多的中醫著作,固然,中醫這門學科的系統性有待商榷,學生學習的方式,也非常的困難,但是,如果大家真的廣開言路,開門招徒的話,以他們的人脈關係,培養一大批中醫,完全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