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李鴻運將鏡頭拉近,重點關注秦王府內的情況。

此時,秦王手下的一干謀臣武將都齊聚一堂,正在商討明天如何共舉大事。

這份名單在這個時代可謂是群星璀璨:尉遲敬德、侯君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程知節、秦叔寶……

每一個都是這個時代最頂尖的人才,此時甘願冒着被族誅的危險,要共同推舉秦王為皇帝,改變整個梁朝的國運。

當然,秦王並非魯莽之人,謀反這種事情雖然大概率是一錘子買賣,但他也仍舊給自己留了後路。

在發動政變的同時,他也妥善安置了長孫皇后以及自己和其他將領的家卷。一旦事情不成,他還可以撤離長安、去往洛陽。

長安雖然是整個梁朝的權力中心,但在這裡,梁高祖和太子的勢力還是要更大一些。而洛陽,這座被秦王親手打下來、其他勢力都沒能深入插手的城池,更適合做秦王的根據地。

事實上,由於太子和秦王的矛盾不斷激化,梁高祖也早就有了將秦王封到洛陽另建天子旌旗的想法。

但這個想法遭到太子和秦王的一致堅決反對,最終作罷。

太子反對,是因為他覺得在長安是自己的主場,一旦秦王去了洛陽,以後要除掉秦王就難了;而秦王則是覺得,洛陽遠離權力中心,他一走,太子的地位更加穩固,所以他不能走。

而一旦政變失敗,洛陽自然成了秦王最佳的後路。

只是逃到洛陽並不意味着安全,那就是真正起兵造反的開始了。雖然以秦王的軍事才能以及手下的賢臣名將,重新把整個天下打一遍也不會太難,但那樣會對整個國家造成難以彌和的可怕傷害。

中原已經經不起再一次席捲天下的戰火了。

更何況這樣直接起兵造反奪位畢竟在道義上有虧,因此,那必然是秦王不太想見到的一種可能性。

此時,秦王正在康慨激昂,為手下的能臣武將們鼓舞士氣。

「諸位隨我南征北戰,今日一事,你我君臣誠心相托,應該不用我多說了。

「這梁朝的天下,有一多半都是我們君臣打下來的,太子有何功德?卻居於高位。不僅不思感激,反而還屢屢離間我君臣的關係,欲除之而後快!

「我等今日起兵,正是為了為國除奸佞,一戰而定天下!

「諸位聽我安排,明日一早,尉遲敬德隨我先去玄武門……」

鼓舞一番士氣之後,秦王開始為這些人分配任務。

期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也紛紛提出各自的意見,不斷優化整個方案。

然而看到這裡,李鴻運卻不由得微微皺眉,隱約意識到情況似乎有些不對。

如果從整個故事的發展來看,這一幕也並不算突兀。

太子與秦王的矛盾已經是人盡皆知,已然激化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雖然是親兄弟,但秦王對太子恨之入骨,這是很正常的。

而事到臨頭,以秦王的殺伐果決,應該早就已經下定了決心。

故而他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決斷,並排兵布陣安排手下人各司其職、完成玄武門之變,倒也算是一種十分符合情理的展開。

如果是一個沒看過相關史料的人,可能壓根不會覺得這段內容有什麼不妥。

但李鴻運是看過史料的。

史料記載,在玄武門之變真正發生之前,有一段「眾府僚力諫秦王」的戲碼。

一向殺伐果斷的秦王在如此緊要關頭卻猶猶豫豫、推三阻四,完全沒有平日的勇武果敢之風,而他的手下個個心急如焚、拚命苦勸,甚至恨不得把心都掏出來給秦王看。

如此折騰了許久,秦王才最終下定決心。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哪一種可能,更有可能是歷史的真實?

李鴻運的目標是儘可能復現真實的歷史,這一段雖然看起來不會對結果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卻有可能影響這個事件的完成度,導致通關失敗。

所以,即便是一個看似不那麼重要的細節,李鴻運也得仔細斟酌一番。

考慮許久之後,李鴻運讓時間稍稍倒轉回去,還是讓眾人上演了「力諫秦王」的戲碼。

他這麼做,當然不是照抄史料,而是結合當時的情景深入分析了一番。

很多人在解讀這段史料的時候,往往會有兩種看法。

第一種,認為史料有問題。如果秦王當時表現得特別迫不及待,那顯然不符合他「重視兄弟感情、迫不得已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內心十分矛盾掙扎」的聖君人設。

所以,後來的史官故意編了這麼一段情節。

第二種,認為秦王雖然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但內心中確實還是對太子有兄弟之情的。在戰場上他雖然殺伐果斷,但那畢竟是對敵人,而此時他的矛頭是自己的兄弟和父親,出現猶豫也是人之常情。

畢竟清官難斷家務事。

而李鴻運覺得,這兩種看法應該都不是真相。

秦王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殺伐果斷,應該比任何人都清楚此時的處境。所以,被感情所左右,雖然可能是影響因素,但絕非決定因素。

但這一幕戲碼應該是確實發生過的。

李鴻運覺得,秦王之所以要這麼做,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當時的大環境要求他必須做這樣的表演。

就像古時候太子被禪位的時候,一定要再三推辭,以示對父皇的尊重。而即便是權臣篡位,都已經完成了加九錫的標準環節,在真正被推舉為皇帝的時候,也要再三推辭。

像齊朝太祖那樣就做得更假一些,黃袍加身,表面上說這都是被迫的,不是自己的本意,實際上怎麼回事大家都門清。

秦王要做大事,與其說缺乏智慧和勇敢,還不如說他需要強有力的道德支援。

當然,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一種服從性測試。

這畢竟是謀反,不是打仗。

如果僅僅是打仗,那麼秦王其實不用太擔心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環節。對付敵人,他確信不論是手下的謀臣還是武將,都肯定能夠全力以赴。

但謀反的過程中,這些謀臣和武將到底能發揮多少的主觀能動性,直接決定着成敗。

如果他們中有任何一個人並不迫切,而是充滿猶豫,那麼在明天就有可能變成一個無法挽回的巨大漏洞。

而秦王表現得越是猶豫,手下的這些人就越是急切、危機感也越強。

一方面可以測試這些人的忠誠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很快,秦王的目的達到了,他不僅得到了所有人的強硬表態,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道德支援。

於是在眾人的輪番勸說之下,秦王命人取出了一副龜殼,準備以卜卦定吉凶,來為這場掙扎畫上圓滿的句號。

然而此時,府僚張公謹恰好從外面趕來,正巧看到那副龜殼。

張公謹勐地把龜殼抓起來砸到地上:「占卜的目的是決疑,如今大事已經母庸置疑,還佔卜個什麼勁!難不成占卜的結果是大凶,秦王你就要罷手嗎?」

於是,大事就此定下。

《領袖論》中有一句話:所謂領導,就是一種領袖與追隨者基於共有的動機、價值和目的而達成一致的道德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調用體制、政治、心理以及其他力量,激發、吸引並滿足追隨者的動機時,領導即告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