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愔是個惜才的人,惜自己的才,更惜別人的才。鎏愔欽佩別人的才,仰慕別人的才華,敬重別人高尚的品格。對這些偉人,鎏愔只有無窮無盡的敬重,卻也有滿腔的悲嘆與痛心。
每次多瞭解一些他們的遭遇,鎏愔就會陷入許久的悲哀之中,無法走出。為他們而悲哀,為他們的遭遇而悲哀,也為中華文化而悲哀,為中國而悲哀。
說到這裡,就要跳到“人生之旅”裡的餘秋雨先生介紹的幾個作家了。蘇東坡這樣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和他有相似遭遇的還有謝晉,巴金,黃佐臨,餘秋雨的父親餘學文先生以及餘秋雨先生。
都同樣遭遇了一系列抨擊,無根無據的誹謗,社會的輿論,經歷了許多常人不曾經歷過的艱難。
在《謝家門孔》一篇中,瞭解了一點點關於謝晉這個可愛的人,摘錄一些餘秋雨在文章裡寫到的話。
“對於評論,謝晉與他的同代人一樣,過於在乎,比較敏感,容易生氣。”
圍繞這句話,在文中,謝晉呈現出的一般是這樣的形象。
他不願變成一個品牌,不願丟失了親自創造的權利。他完全不想憑藉遠祖之名炫耀“東山謝氏”。
《巴金百年》一篇中瞭解到巴金的正直、善良、平順。
餘秋雨先生用了十二個字概括了巴金的一生。
“反封建”、“爭人道”、“斥棍子”、“講真話”
巴金,憂鬱,是他一輩子的精神基調。
在他六十歲時,造反派暴徒對他發起進攻,“傳媒達人”向他發起進攻,他一百歲。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嗎,對一個老人如此,對一個才高八斗的文人如此,對一個屹立於時代之上的大作家如此。
摘錄兩段餘秋雨先生的文字:
“我為一個病臥在床的百歲老人竟然遭受攻擊,深感羞愧。是的,不是憤怒,而是羞愧。為大地,為民族,為良心。
我為百歲老人遭受攻擊時,文化輿論界居然毫無表情,深感羞愧。為歷史,為文化,為倫常。”
還有其他的大作家,都令人肅然起敬,就不一一介紹,一一回憶了。
除了這些,當時還翻了翻魯迅的《阿q正傳》,洪應明的《菜根譚》,林清玄的散文集,郭敬明的散文集。受這些書的影響,鎏愔思想越發離經叛道,越發與所有人格格不入。思想沉重。
鎏愔一度沉浸在這些書裡,走不出來。
更是因為這些,鎏愔越發聽不進所有人的勸告,建議。
她討厭這個世界,討厭世人,討厭虛偽。她厭惡黑暗,卻也沉淪於黑暗。
因為她覺得這個世界的陽光,都是假的。後來,事實證明,光,真的是假的。
郭敬明的《二重身》裡面寫道:小區的路燈每十米一個。於是就會在黑暗、光明、黑暗裡重複前進,像極了我們每個人都在跋涉著的充滿隱喻的人生。
高中看到這句話時,不是很懂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年過去了,理解了。或許每個人理解的都不一樣。但鎏愔明白,她的理解,很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