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那三年的青春》 勿使染尘埃

《文化苦旅》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中國之旅”描寫的是中國的許多名地,名勝古蹟,關於這些地方的名人,名人歷史,在此地發生過的事情。

《道士塔》一篇讓鎏愔最為痛心,即使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讀到這篇,深感痛心,久久不能緩解內心的鬱悶。道士塔的主人王圓籙,這個小小的人物,卻也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為什麼他為了錢,把二十九個大木箱的稀世文物賣給了外國人。把藏經閣滿滿經卷轉移了。曉忘記了結果是什麼,卻依稀知道不是什麼好的結果。

鎏愔是個非常愛書的人,平常的書都愛的不能再愛,更何況是這些歷史悠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經卷。

記得一回和寧憶吵架,寧憶說,究竟你是更愛書還是更愛我,我碰了你的書,你就跟瘋了一樣,你以後和書過好了。

後來寧憶把東西送到鍾曉家裡的時候,其他東西很亂,唯有書很整齊。

言歸正傳。

文物散落各地,找尋不到下落。

除了對經卷下落無處可尋感到深深的遺憾,還有對中華文化中少了這一大部分,感到深深的惋惜。更重要的是對王圓籙這個小人物深深地痛恨,痛恨他的見財忘本,痛恨他的無知。

其實有很多都是像他一樣的人,淺薄無知,不論是在古時,還是於現代,都有。雖然世上好人壞人都有,好壞之間亦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就像沒有非黑即白,世上還有灰色地帶一樣。但是做到如此地步的人實在不多,能讓中華文化,中國財物損失巨大的人實在不多。如此頭昏眼花,喪盡天良的人也實在不多。

此時可以拿來對比的就是這本書裡的另外一篇文章《風雨天一閣》。範欽對書的痴迷讓曉震撼,以及他的後代對天一閣的守護讓鎏愔欽佩。

因為他們一代接一代的艱難死守,甚至守了一生,自己從未踏進一步,一遍又一遍衝擊了鎏愔的心頭,令她一次又一次震撼。

感謝他們對這個民間藏書閣的代代相護。

接下來摘錄一段對這個藏書閣的介紹,卻也是記載了範氏子孫對天一閣作出地重大貢獻。

在現存的古代藏書樓中,論時間之長,它是中國第一,也是亞洲第一。由於意大利有兩座文藝復興時代的藏書樓也保存下來了,比它早一些,因此它居於世界第三。

這兩個人的比較,如果中國少一些王圓籙這種人,多一些範欽這樣的人,鎏愔相信中華文化會比我們今日所認知的更加淵遠流長,更加博大精深。

讓鎏愔印象最為深刻的一篇是《黃州突圍》。主人公是蘇東坡。鎏愔很喜歡的一位詩人。鎏愔記得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蘇轍說的一句:“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看到這篇,鎏愔翻來翻去看了好幾遍,那時思緒萬千,百感交集,現在,反而不知該如何下筆,如何書寫,如何表達。

隨後鎏愔又去認認真真看了《東坡傳》。都是文言文,太難了,笑死,看完這本,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