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那三年的青春》 勿使染尘埃

鎏愔的靈魂很孤獨。對於她來說,書,是她的精神食糧,是她可以休息的港灣,可以讓她一直緊繃的精神放鬆下來。

剛開始看的是餘華的《第七天》,餘華的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裡面主要寫了幾個故事,斷斷續續的故事,前後相連。讓人新奇的是,故事並不是一件一件從頭到尾完整敘述的,而是穿插著來寫,一件未停一件又起,這種寫作方式給人驚喜。

這本書讓她印象深刻的有兩個故事。

一個是“我”楊飛,和父親楊金彪的故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在字裡行間顯露出,這對父子沒有血緣關係卻勝似親人之間深厚的感情,以及為對方付出一切的大愛。

書中父親為孩子放棄自己的婚姻,相當於沒有了自己的人生;到為了孩子自己生活上的極度拮据;到孩子親生父母找尋來,讓孩子有更好的條件,若無其事交出孩子;到最後得病為了不拖累孩子,而出走,這是一位父親對孩子的大愛。

書中孩子為給父親治病,辭去工作,賣掉店鋪,最後踏遍各地各個角落去尋找父親,這是孩子對父親的深愛。

這是鎏愔看到過的,感受到過的,一種真正無私的愛,是真正不求回報的。

另一個是“鼠妹”劉梅和伍超之間,生死不棄的愛情故事。

兩人雖然生活在窮苦裡,儘管“鼠妹”過於漂亮,其實是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的,她卻沒有離開伍超,依舊與他相依為命,以及對他不離不棄的愛情令她為之感動。

其實故事裡最真實的是,他二人之間為生活所迫而出現的一些矛盾,一些吵鬧,從那些一件件事裡,感受到他二人之間的真摯情感,這是一段悽苦的愛情。書中作者是以自己死後的角度來寫的,用不同的角度,刻畫不同的世界,可以看出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死後七天去回憶,去陳述,那原來世界所發生的事。

書中有以較少筆墨去描繪,死去的人的魂魄所在的世界,用書中的話來講是“死無葬身之地”,聽起來似乎是可怕的,殘酷的。

但其實不是,它描繪出的世界是充滿鳥語花香的,是充滿人情味的,是充滿溫暖的,是一個沒有痛苦,沒有飢餓的世界。

有點相似於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或許這本書,作者也有想反映現實社會的殘酷,冷漠,以及人性的狡詐,用陰間世界的無病無災,來映射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抨擊現實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餘華的《活著》,鎏愔認為比《第七天》更悲愴。更是因為接連看了這兩本之後,餘華的一本《兄弟》,鎏愔不敢再看,怕自己更加走不出來,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現實社會的黑暗與荒誕,需要有人來整改,需要有人站出來講話,要有人敢說話,要敢做,而要去做這些說這些的應是理想主義者。

記得龍應臺的書裡有過這樣一句話,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

希望人人都做理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