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风而起》 二子从周

“元人周德清根據當時大都元曲名家作曲時用韻情況編著的《中原音韻》和《廣韻》系的韻書比較起來,其韻部大大簡化,只有19個;聲母濁聲消失,入聲也派入平上去3個調類裡去了。《中原音韻》直接反映了大都當時的口語讀音。”

“洪武八年,朱元璋以舊音出江左,多失正,命樂韶鳳與廷臣參考中原雅音正之。樂韶鳳等人參考《禮部韻略》等書,並根據當時中原雅音,對舊韻的韻部進行了大膽改革,經過歸併分析之後,共得平上去聲各二十二部、入聲十部。樂韶鳳等人所歸併舊韻與《禮部韻略》、《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等機械地合併韻目有著本質的區別,書成,被朱元璋命名為《洪武正韻》。”

“《洪武正韻》成書在《中原音韻》五十一年之後,雖然都是反映中原語音,但是《洪武正韻》和《中原音韻》在聲母的清濁、韻母的歸字和入聲方面都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中原音韻》依據的是‘古法’,在當時更多屬於‘南音’,與《洪武正韻》所反映北方讀書音產生了巨大差異。因此《洪武正韻》其實也是中國官修韻書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儘量減少了‘古韻’的影響,而將‘今韻’也納入了韻書當中。”

“當時還有寧獻王朱權作《瓊林雅韻》,卓從之作《中州樂府音韻類編》,朱權曾孫朱謀瑋作《駢雅》,是中國第一部收集、訓解雙音詞的專著,把凡是兩字成為一義、或字異義同的詞都類聚加以解釋,所以稱為《駢雅》。此外還著有《六書本原》、《六書著論》、《六書貫玉》、《字原表微》、《說文質疑》、《說文舉要》、《古文奇字輯解》,《古音考》、《七音通軌》、《方國殊語》等書。”

“同期吳元滿著有《六書正義》十二卷、《六書總要》五卷、《六書溯原直音》二卷、《諧音指南》一卷。其《六書溯原直音》二卷所採用的直音系統,反映了當時北方的讀書音。”

“萬曆時期,梅膺祚著有《字彙》十四卷,流行極廣,該書按部首編排,將許慎《說文解字》根據漢字意符所定的540部首,改併為214部首;”

“《字彙》為中國字典編纂法奠定了基礎。後來明代張自烈的《正字通》,清代張玉書等人奉敕編纂的《康熙字典》以及民國年間的《中華大字典》、《辭源》、《辭海》等都按照《字彙》的體例編定,對漢字規範作出了貢獻。”

“明末方以智作《通雅》五十二卷,李當秦著《文學訂訛》二卷,施端教著《六書指南》二卷,呂明倫著《字郛》二卷,方中通著《篆隸辨認》二卷,《音韻切衍》二卷,《古今釋疑》十八卷;方中履著《切字釋疑》一卷;濮陽淶著《韻學大成》四卷,程元初著《律古詞典賦叶韻》十二卷,吳繼仕著《音聲紀元》六卷,汪九漪著《七音類集述》。”

“清代小學人才輩出,著作如林。江永、戴震、江有誥等人對上古音、中古音的構擬和研究作出傑出的貢獻。特別在乾嘉時期,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大力提倡語言文字的重要性,主張‘精核之考據’,從而掃除了傳統小學研究之積弊,使清朝小學走上了繁榮的道路。”

“黃生著《義府》二卷、《字詁》一卷,《壓韻便讀》五卷首一卷。江永著有《古韻標準》四卷。”

“古韻研究起於宋代吳才老,他認為先秦許多押韻材料後世念起來之所以不協調,是因為古人用韻較寬。遂著《韻補》五卷,以宋《廣韻》為依據,按照他認為的古人用韻範圍,將《廣韻》206韻歸併為九部。但他取材不嚴,歸韻方法也欠周密。”

“到明代以後,陳第徹底推翻宋人‘韻寬’理論,認為語音是隨著時代、地域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著的。”

“明末清初,顧炎武採納陳第看法,他以《詩經》韻為主體,運用完全客觀的方法歸納上古韻部,共得到‘古韻十部。’但是顧炎武又認為後代的書與古人用韻不合是後人錯了,因此他在《音學五書》裡專有《唐韻正》一部分,意思是據先秦古韻來改正《切韻》以後的韻書。”

“江永首先批判顧炎武《唐韻正》裡是古非今的語音發展理論,糾正了顧氏‘古韻十部’分法,把顧氏十部擴展為十三部。並著有《四聲切韻表》一卷。《音學辨微》一卷,此外還有《周禮疑義舉要》、《禮書綱目》。”

“隨著清朝經學的發展,到乾嘉時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此間安徽小學研究在全國佔據主導地位,湧現出一批傑出的小學大師,學界稱為其首要人物是休寧戴震,其次為金榜、程瑤田,後有凌廷堪、胡匡衷、胡承珙、胡培翬。江蘇段玉裁、王念孫、任大椿、盧文紹、孔廣森都是戴震的學生,也為‘皖派’的傑出代表。在當時全國經學研究中,還有江蘇的‘吳派’,其領袖為惠棟。”

“這些人的著作就太多了,戴震有《六書論》、《爾雅文字考》、《方言疏證》、《續方言》、《轉事二十章》、《毛鄭詩考證》、《杲溪詩經補註》、《屈原賦注》、《考工記圖注》、《聲韻考》、《聲類表》、《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等著作。”

“程瑤田著有《通藝錄》、《儀禮喪服文足徵記》、《考工創物小記》、《儀禮鄭注疑直》、《禹貢三江考》、《論學小記》、《九穀考》、《釋草小記》、《釋蟲小記》、《果蠃轉語記》等著作。”

“胡承珙作《毛詩後箋》三十卷、《禮義古今文疏義》十七卷、《小爾雅義證》十三卷、《爾雅古義》二卷。”

“江有誥作《音學十書》,用《詩經韻讀》、《群經韻讀》、《楚辭韻讀》、《先秦韻讀》把先秦所有的韻文都蒐集在一起,不僅使人們能夠更加清楚地看見古人用韻,也為他對上古韻部的分立奠定基礎和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此項工作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另外著有《說文六書錄》、《古韻總論》、《音學變論》、《江氏字學敘錄》、《唐韻更定部分》、《說文質疑》、《說文更定部分》、《說文系傳訂訛》、《說文匯聲》、《經典正字》、《隸書糾繆》、《等韻叢說》等。”

“夏心伯著有《詩古韻表二十部集說》,以補江氏之不足,另著有《六書轉註說》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