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ddxiaoshuo”並加關注,給《貞觀攻略》更多支持!

李承乾即位之後,對於大唐國內的治理方針是以寬容為主要的基調,強調官員廉潔的重要性,也強調官民和諧的重要性,比如官員不能欺凌百姓,仗勢欺人,否則,地方上有頭有臉威望很高的老人家可以直接向上一級政府乃至於朝廷舉報這些官員的違法亂紀行為,朝廷專門派遣吏部設立部門,直接對皇帝負責,專門監察官員個人行為。

這是李承乾在和李象談話過後,從蘇寧的話語裡面得到的啟發,或許也算是蘇寧給他間接的上奏,畢竟當了皇帝以後,不能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胆的和蘇寧舉辦家庭聚會,以免群臣對蘇寧過於嫉妒,害了他,不過通過李象的傳話,李承乾還是可以時時刻刻得到蘇寧的最新想法。

比如對官員行為的監察,李承乾覺得蘇寧說的意思就是,他所痛恨的貪污腐敗之所以屢禁不絕,就連李二陛下都無可奈何,主要還是天下之大,皇帝鞭長莫及,官員之間官官相護,蒙蔽了皇帝,使得皇帝有心但卻無力,所以如果想要禁絕貪污腐敗之事發生,那麼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官員有害怕的事情或者人物。

:

這還必須要有距離官員比較近,讓官員覺得有一把劍懸在自己頭上,只要自己一旦犯錯,這把劍就會立刻掉下來取走自己的性命,有了這樣的擔憂之後,官員才會不敢貪污腐敗,魚肉百姓。否則,只是靠着人數缺乏的御史,是行不通的,民間就有一個潛規則,叫做強龍不壓地頭蛇,於是就算是強龍。到了人家的地盤,也不一定就能伸張正義。

這一點就算是在民主國家裡面也時有發生,絕對的廉潔是不可能的,但是相對的廉潔還是可以做到的,主要就是看制度和民心,大唐絕對具備民心,或者說每一個國家都具備這樣的民間基礎,一旦發生官員貪污腐敗的事情,首先損害的就是民眾的利益。民眾絕對是反腐要求特別高的一群,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民眾來制約官員。

當然最後一句是蘇寧沒有說的,大唐的官民之間還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鴻溝,民是鬥不過官的,以民告官,就是以下犯上,不論是否可以打贏官司。都要吃板子,然後流放。李二陛下別的不看重,這一點特別看重,他所着眼的反腐是他所主導之下的反腐,而不是民眾的自發行為,如果是民眾的反腐,打擊官員。那不就是造反嗎?

李二陛下不能接受。

李承乾的想法比之他的父親似乎要開明一點兒,他認為民和官之間雖然應該有着明確的分割線,但是科舉制度確立以來,官員都是從百姓而來,換言之。官員也是百姓中的一份子,不能說你做了官就是大老爺,就要讓所有百姓敬畏你,害怕你,處處忍讓,官逼民反的事情可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史書上歷歷在目。

所以李承乾允許民間的領袖,也就是德高望重的三老之類的人員,他們可以擁有彈劾官員,檢舉官員的權利,只要一地官員鬧得民怨沸騰,三老之類德高望重的老者就可以檢舉官員,一經查實,首先就是罷官,帶回長安受審,然後再說其他的。

這條命令頒布以後,民間對於李承乾的仁政又是一片讚美之聲,都說國朝多年征戰,雖然屢戰屢勝,國朝因此獲利良多,但是軍隊的損失和物資的損耗是有目共睹的,雖然我們得到的更多,但是損失的人命是無可替代的,征戰十數年,民間思定,官兵也想要修養,新帝登基,與民休息,施以仁政,乃是大唐之福。

承和初期,大唐出現一個比之貞觀大革新時代更加政通人和的時代,開創者就是李承乾,這一時期,雖然沒有顯赫的軍功,沒有足以名留青史的大事件,但是卻是大唐建立以來民眾幸福感最高的時期,官員們都在老老實實的做事情,沒有牛鬼蛇神在折騰,地方軍政分開之後,軍政制約,三老權利確立之後,民官制約,地方官員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辦事情,絲毫不敢逾越。

大唐安定下來,全力發展,全力恢復,不斷的舔舐着之前的小小創口,療養院制度更加完善,一些無依無靠的孤女成為了療養院的主要服務人員,傷兵療養的時候,也正好促成了傷兵和這些孤女的感情培養,無形之間解決了一大批光棍官兵的個人問題。

軍人的地位更加崇高,李承乾竭力宣揚軍人的榮耀和擔當,提高軍人的待遇,尤其是常備戰鬥軍和常備守衛軍,至於府兵,似乎並沒有被多少提及,戰鬥在祖國邊疆的常備戰鬥軍和守衛在祖國各地的常備守衛軍才是百姓們崇拜的對象,他們是職業軍人,只有一個任務,保家衛國。

從此時開始,不知不覺間,府兵制度漸漸被人所遺忘,常備軍成為了大唐軍隊的主流,參謀總部所統轄的軍隊漸漸轉變成了常備軍為主,府兵為輔,府兵基本上成了真正的輔兵,李承乾雖然沒有明言現在就廢除府兵制度,但是也明裡暗裡的暗示,鼓勵府兵加入常備軍隊,成為職業軍人,當然了,如果你不願意,回家種田也沒人攔着你,農為國之本嘛!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面,一直到李承乾承和末年,府兵制度名存實亡,後世人們都認為,正是承和皇帝這樣的舉措,使得府兵制度退出了歷史舞台,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常備軍制度成為軍隊主體,也為更加後面的義務兵役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唐政通人和,正在穩定的發展着,但是其他的國家卻沒有這樣的運氣了,比如波斯帝國,自從阿拉伯之役結束之後,波斯帝國就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所謂內憂,就是立下大功的軍方集團和把持政權的顧問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還有隨之如來的軍方內部騎兵和步兵之爭以及顧問內部的政權之爭,還有民間的起義反抗鬥爭。

至於外患,當然就是羅馬帝國的步步緊逼,戰爭結束之後。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重新進入了對峙狀態,若不是大唐軍隊的介入,要求雙方保持最後的理智,估計兩國真的要不計生死的決一死戰,雖然在那之後兩國也爆發了數次十萬人以上的會戰,但是都沒有發生過皇帝御駕親征的戰鬥了。

羅馬帝國自己也不安穩,國內的反戰情緒相當高漲,民眾不堪重負,不堪嚴苛的賦稅和繁重的徭役。還有更加慘無人道的兵役,被逼無奈從而揭竿而起者不在少數,漸漸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雙方都沒有精力和對方決戰,沒有經歷和對方扯皮,於是秘密簽下停戰協定,掉頭都在那兒忙着鎮壓國內起事,後院起火的事情可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