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楊濾的聲音有些蒼老,但是字字句句都能夠進入每個人的耳中。

而他的話語,也讓很多人感覺到驚訝,不過卻沒有人敢去打斷他。

“老夫其實一直都覺得,那一年的孔夫子本想在仕途上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來着.....

但是蒼天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他在魯國站穩腳跟之後,魯國出現了內亂,無奈之下他捨棄了魯國的一切,跟隨魯王逃入了齊國之中,投奔了齊景公。“”

然後在晏嬰的阻止之下,他沒有得到封地也沒有成功地當上大夫,他再一次的一無所有。

不過他卻有自己的閱歷,他可以和齊景公坐而論道,可以對世間的諸多消息品頭論足,並且得到許多人的認可。

他說,自己在四十歲的時候終於做到了,四十不惑!

在這個時候,孔夫子隨着名氣的增大,他再一次的迎來了自己的崛起,魯國權臣陽虎就是曾經將孔夫子驅趕出季氏宴請的家臣,是第一個對他嘲諷,讓他屈辱的人。

孔夫子對陽虎不喜,但是陽虎卻在見到孔夫子之後誠懇請他再次去魯國出仕,這一次孔夫子猶豫了。

他並沒有嚴詞拒絕,因為他真的不死心,他想要證明自己,真正的在官場上,在仕途上,在天下證明自己的才華!

孔夫子沒有讓自己失望,先是為小司空,四年之後成功一舉成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這一年孔子成功地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他發出了自己的又一次感慨,五十而知天命。

並且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他削弱三桓,要輔佐魯國稱霸天下。

然後,他被魯國削....放棄了,孔晨你別瞪着兩隻牛眼睛,這是你祖宗自己說的。

孔夫子五十五歲的時候他徹底地放棄了自己在魯國的一切,第二次離開魯國,這一次他開始了自己的遊歷。

周遊列國期間,孔夫子算是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噩夢,小子其實很想知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經歷能夠讓一個五十五歲的老人在五年的時間看淡一切。

便是被人嘲諷辱罵成喪家之犬也毫無干係。

那是孔夫子,那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不再被人所嘲諷而一路逆行而成的孔夫子。

當他看淡世間的時候,他便完成了自己的六十而耳順。

這一刻開始,他才真的看清了這人世間的一切污濁,或許在這一刻,他回想自己三十歲和四十歲的時候,也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孔夫子的末年,他的愛子孔鯉,愛徒顏回,子路等人先後在他之前死去,當年跟在他身邊的那些弟子也大多數已經各奔東西,不再身邊。

這個時候的孔夫子已經看淡了一切,只有齊國陳恆弒齊簡公,正式完成了陳式代齊的時候,他請命魯國出兵,卻再三得到了拒絕!

陳家此舉....陳家乾的這事情就是不地道,叔父你瞪我也沒

用!

孔夫子在七十三歲的時候,終於溘然長逝,他最終到底有沒有釋然,還有沒有遺憾這並不為人所知,當然小子也不知道。

但是小子知道,儒家在孔夫子這一脈中,他從來未曾說過仁德。

他說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生,自己的一生!

所謂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按理來說這玩意是周的貴族技能,但是孔子卻將它發揚光大了。

禮樂是為了樹立一個基礎,射是為了防身,御是為了行走,書和禮樂一樣,基礎之上要有進步,最後一個數,你得生活。

這是一個從心開始,自我,行走,開闊,沉澱最後融入生活的一個學問。

儒家從一開始就從來沒有說過,這條路你應該如何走,你要如何走,他只是告訴了你。

你得走,多麼難你都得走,壓制自己的天性,剋制自己的慾望,你還是要走下去。

一代代要做得比上一代更好,一個朝代要做得比上一個朝代更好。

這樣雖然緩慢,但是穩妥,這就是所謂王道。”

楊濾說道這裡的時候,已經是有些胸膛劇烈起伏,已經是有些大口的喘息。

雖然他被很多人稱之為年紀小歲數大,但...他畢竟也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人了。

早就不屬於如今的這個時代,早就已經沒有了什麼時間。

縱然沒有去過戰場,縱然沒有受過什麼創傷,楊濾的身體也早早的就堅持不住了。

藉助那內侍鄭恢為

倚靠,好生休憩的一番之後,他才再次挺直了自己的腰板,朝着眾人繼續說了起來。

“既然說了儒家的孔夫子的一生,那麼就不難明白孔夫子的舉動如何。

他將自己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來,他將自己和弟子們的問對記錄了下來,他用了春秋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自己的見解經義。

太史公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這話說得有些過了,卻也不算過。

因為老夫竊以為,春秋從來不是史書可比,他是孔夫子自己的見解經義,他有着大量的孔夫子自己的言論和想法。

可這不妨礙春秋的地位。

因為如果換一個角度,春秋不是一本史書,而是一本單純的經驗之談。

那邊能夠領悟孔夫子的意思,他到死都在堅持着自己的初心,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不多,他知道自己改變不了時代。

他也知道自己就算是建立了學堂,也改變不了時代的無奈。

天下想要求學之人何其艱難,禮法崩殂之下,百姓何其無辜。

在沒有禮法限制之下,平民百姓,縱然有雄心壯志也無法在層層壓迫之下得以成長。

所以儒家講究克己守禮,同時告

訴天下,倉稟足方可知禮儀。

填飽肚子才是一切的根源!

同時無論是記載言行還是創造春秋,亦或者是創造儒家一道,說到底只不過是孔夫子將自己所見所聞所觀所想告知天下。

他也說了,他有他的經歷從而有他的想法,春秋筆法講究以管窺豹,個人經歷不同,所以見解同樣不同,所以才會有註解之事。

不同人經歷了不同事,將自己的一生記錄下來,交給後人,這就是他唯一能夠做到的。

只不過這條路慢慢地走歪了。

孔夫子稱之為聖,那孟子為何稱之為亞聖?

因為孟子同樣懂了孔夫子,同樣知道了,孔夫子的意思,同樣為孔夫子的道路彌補了後續的諸多問題。

孔夫子講究的乃是德行,是個人的德行,是個人的行為,個人的方式。

而孟子講究的是,在這條道路上,你不可以損人而利己,他將天下的目光放在了民的上面。

不可與民爭利出自太史公,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但孟子也曾言,夫上位者,一言一行舉天下而動,不可輕視。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此乃何為?

難道不應該是朝廷用力,百姓安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