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在袁方十六歲生日的那一天,父親鄭重的將那件傳家之寶交到了他的手中,從那時候開始,袁方就一直信守着自己的諾言: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樣的珍惜它!

後來遠離故土去了香港,那方硯台和臨別時父親給的那兩根金條,更是成了袁方思鄉的全部寄託。無數個難以入眠的深夜,袁方都會把它們取出來,反覆的摩挲、含着眼淚思念遠方的父親和妹妹。

那是一方造型十分精美的硯台:尺寸較普通的硯台要大一些,分量也很重;為長款均在二十厘米左右的方形,厚度大概五厘米;通體濃重的墨色,質地細膩、毫無雜質;硯池淺顯,看來幾乎沒有用過;四面的硯側,篆刻着一些誰也看不懂的圖形銘文;硯背上,則鐫刻着一條盤龍,面目猙獰、栩栩如生……

袁方一直很好奇:這方古硯為家傳之物,自李唐時期歷經數百年的世代相傳,流傳至今,它的珍貴之處到底在哪兒呢?

也正是由於好奇心的作祟,在幾年之後的一天,袁方在家中宴請了一位他的好友:一位在香港考古界和收藏界都頗有名望的朋友!酒過三巡之後,袁方拿出了那方家傳的古硯,想請那位朋友幫忙給鑒別一番!

豈料,那位收藏界的名仕拿着放大鏡,對那方古硯反覆的端詳、揣摩了半天,卻愣是沒看明白:不光硯台的出處、年代、品型和銘文他看不懂,甚至連最起碼的、那方硯台的材質,他也說不出來。

如此一來,袁方的好奇心就更重了!一段時間之後,袁方在那位“收藏界名仕”的提醒和引薦下,他懷揣着古硯去找了另一位對硯台鑒別更專業的朋友:一位香港的書畫大家!

令人大跌眼鏡的……哦不,應該是令人大跌花鏡的是,那位老書畫家端着硯台,換了至少五副老花鏡,最終,他只能對着袁方失望而沮喪的一聲嘆息……得了,他也沒瞧明白!

不過,書畫家與收藏家畢竟不同,他們對硯台有着另一種鑒別方法:實地操作!那位老書畫家在徵得了袁方的同意之後,親自動手開始研墨,他要幹嗎?他要用那方硯台研磨出來的墨,現場完成一幅字畫!期望從墨色中鑒別出硯台的材質!

很快,墨研好了,老書畫家用毛筆飽蘸濃墨,開始揮毫潑墨……可是當畫筆接觸到畫紙之後,畫紙上的一個字還沒有寫完,老畫家的眉頭皺出了至少兩個“川”字!為啥?那墨色竟是十分淺淡的棕褐色,老畫家很婉轉的告訴袁方:墨色清淡、走筆生澀……這方硯台幾乎等同於垃圾,甚至可以說,它連硯台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一塊很漂亮的石頭!

彼時的袁方當場就懵了:開什麼玩笑?!自己家世代相傳的寶貝硯台,竟然只是一塊破石頭?這是老祖宗在逗後世子孫們玩兒呢?!

臨別之際,那位老畫家很善意的提醒袁方:既然是家傳之物,就必定有其可貴之處!他本人從事書法和國畫創作多年,對中國的古文字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那方硯台上篆刻的“象形銘文”,卻是他從未曾見過的!他建議袁方:可以去找找專門研究古文字的有關專家,或許,他們會認識這些圖案,就算不認識,他們也可以從鑒別、破解那些銘文的過程中,尋找到一些線索。

回到家中的袁方端詳着那方硯台,真是哭笑不得!雖是氣惱,可他還是將硯台珍藏了起來:沒辦法,就算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可當著寶貝傳承了這麼多年,那也成了一塊不凡的石頭!更何況,那塊石頭還承載着袁方對父親和妹妹濃重的牽掛和思念。

既然已經知道那硯台不是什麼名貴的寶貝,所以也用不着繼續藏着、掖着“秘不示人”了!從那以後,袁方又陸續找了很多所謂的專家和名仕,請他們幫忙鑒別,期望能探尋到一些有關古硯的玄妙。可是那些人無一例外的、都對那方古硯和它上面的銘文……一無所知!

長此以往,心灰意冷的袁方也就漸漸打消了繼續鑒別的念頭。不料有一天的下午,一個曾經受袁方邀請、為古硯做過鑒別的朋友,突然帶着一個清瘦的中年男人來到了袁方當時工作的大葯堂,要求再看一看那方硯台。

難道事情有了轉機?袁方匆匆在葯堂請了假,然後就帶着那兩個人返回了家中。就在回家的途中,袁方好奇的詢問緣由,那個朋友對他道明了原委……

原來,袁方的這個朋友就是搞“古漢字研究”的專家,在業界也算有些聲望。就在當天的上午,突然有一個人去了他的工作室、登門求教。而那個前來求教的人,就是他身邊的那位中年男人!

那個中年男人對袁方的朋友做了自我介紹,並說明了來意:這個人本姓“魏”,其實是一個道士,本來在我國福建省境內的某頗具盛名的道觀里,跟隨師父修禪悟道多年!本來平靜安寧的修行生活,不料卻在幾年前開始的那場風暴中,戛然而止:那一年,國內突然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大量的宗教人士遭受衝擊,國內大部分的歷史悠久的宗教祠堂、廟宇和道觀被打砸、破壞,焚毀殆盡!就連那些家族、村鎮供奉的祖廟、龍王廟、土地廟、關公廟……也未能幸免於難!

當時的革命群眾將那種瘋狂愚昧的暴行,稱之為“破四舊”,並把之當做“徹底掃除封建迷信”的重要部分!

山下的風暴如火如荼!道觀的道長、也就是這個魏姓道士的師父,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心知自己的道觀在劫難逃,也為此而心生焦慮、憂心忡忡!某一天的深夜,經過深思熟慮的老道長將自己的徒弟們召集到禪房,在一番告誡之後,他苦勸眾徒弟:趁道觀尚未受到衝擊,儘早還俗下山,各自逃命去吧!

眾徒弟迫於無奈,在含淚拜別了師父之後,紛紛收拾行裝,趁着夜色的離開了道觀。

徒弟們都走了,老道長卻唯獨留下了一個人:就是這個前來登門求教的清瘦中年男人,魏某!老道長將一個包裹交給了魏某,並囑咐他:那都是一些道觀里典藏的《道經》珍品,價值不可估量,務必珍藏!

老道長心知這些古老的《道經典籍》假若繼續留在道觀,勢必會遭劫,而自己又無力保護!於是他交給了徒弟,並要他“一定要妥善保管”!

魏某帶着師父的囑託和那一包袱《道經》離開了道觀,幾經輾轉,他來到了未受“革命”波及的香港,併入駐了香港的一所道觀。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他開始潛心鑽研那些《道經》。可是就在整理、研讀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本與眾不同的《道經》。

那本《道經》里通篇沒有一個文字,全是一些象形的圖案!魏某在道觀里生活多年,他也見識過很多的道學典籍,當然也明白那些圖案其實就是一些道家的“符咒”,但是象這本《道經》里的“道符”,還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於是,魏某便帶上了那本《道經》,他四處找道友和名仕鑒別,試圖解開其中的奧秘。

就像袁方一樣,魏某的“鑒別之路”也可謂坎坷:即使是香港最德高望重的老道長,也無法幫他解釋那些“道符”的具體含義!

就在今天上午,魏某慕名找到了袁方那位搞“古漢字”研究的朋友。可是和從前無數次的“碰壁”一樣,袁方的朋友在看過了那本《道經》之後,也表示無能為力。但是,他突然在這本古書上發現了端倪:前不久,他剛給袁方的那塊硯台做過鑒別,而這本書上的那些圖形符號,與那方硯台上的銘文竟然極其相似!它們之間會不會有什麼關聯呢?於是,他們就一起來找到了袁方……

袁方帶着二人匆匆回到了家中,他取出那方硯台與魏某帶來的那本《道經》一比對……三個人頓時愕然:硯台上的幾處銘文痕迹,竟然與《道經》中出現的幾個神秘圖案,完全吻合!

雖然他們當時還搞不懂那些圖形和銘文的含義,但是那個搞“古漢字”研究的朋友卻興奮的下了定論:那是一種初次被發現的、古老的、失傳已久的文字,且必定與“道家”有着密不可分的淵源!換而言之,那是一種現代人無法破解的“道家語言”、是一種詭異的“符咒”!

魏姓道士在驚詫之餘,向袁方詢問了硯台的淵源。既然是同道中人,袁方也不隱晦,直言:那方硯台是自己的家傳之物,而自己,便是“李唐”名道袁天罡的後人!

驚聞眼前的人竟是道家先祖袁天罡之後,魏姓道士當即對袁方行了叩拜大禮……

自那以後,袁方與那名魏姓的道士一直保持着聯絡。

就在發生那件事情的一年之後,得知自己無法生育的袁方忍痛與賀娜離婚,帶着那方硯台遠赴英國,開始了他的求學之旅。也正是在英國的留學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袁方揭開了那方家傳古硯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