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孽鏡地獄內,王安石在業鏡前看着人間發生的種種,在看到雅榮在王宏偉墓前擺放陽春麵,他內心裡也一陣酸澀,今生終於有親人記掛他,而不是前生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現在,要送你去孽鏡地獄受刑了。”范無開口說道,準備招鬼卒來帶走王安石,但王安石懇求的朝范無說道:“等等,我想在業鏡里看一下我的前生”范無有些驚訝,當初王安石剛到孽鏡地獄的時候,一直不願意麵對業鏡,如今反倒是主動要求起來了,他點頭同意了王安石的請求。

業鏡里的場景發生了變化,出現的畫面是在金鑾大殿上,裡面有倆個人在交談着。

北宋熙寧元年,年僅二十歲的神宗皇帝趙頊承嗣大統,英氣勃勃,志向非凡。他自幼痛心於皇祖皇宗們對遼和西夏的屈服退讓,不滿於朝廷、州縣的萎靡不振,焦心於國家稅收減少、財政緊蹙,有着富國安民、強兵雪恥的強烈願望。

親政以後,神宗皇帝趙頊急於物色能安邦治國的英才,最終將目光鎖定在王安石身上。王安石年富力強,曾任多年地方官員,在朝中也幾經沉浮,了解國政民情,雖未受大用,但在士大夫中享有極高聲譽,獨負天下大名三十餘年,於是神宗把王安石召進了金殿內。

宋神宗還年輕,帶着一股衝勁,想要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他對着王安石說道:“當今治國之道,當以何為先?”

王安石是一名詩人,但是他內心卻心懷天下,有着偉大抱負,這次神宗召見,對他來說是來之不易的曙光,他很珍惜這次機會,慎重的回答道:“以擇術為始”。

宋神宗聽了以後,心中暗喜,王安石的想法和他很是一致,頗有相近恨晚之感,於是神宗緊接着問道:“不知卿所施設,以何為先?”

王安石見宋神宗對他的話很感興趣,也忍不住把自己多年的想法說了出來:“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偉大抱負”

這場交談過後,宋神宗給了王安石至高的權利,王安石開始大規模的變法改革。王安石在陝西的時候推行了青苗法,效果很是不錯,他決定把青苗法推全國。

所謂“青苗”,是指春天時未成熟的幼苗。在春天時,去年的秋糧已經殆盡,而春糧則處於成長期,也便是“青黃不接”的時候。

在此時,農民手中有可以預期增值的貨物“青苗”,卻缺乏供應種植和生活的資金。在過去,他們只能通過向地主借高利貸的形式,來獲取所需資金。但是地主開出的利息可遠遠不止二三分,最終導致的就是農民還不起,只能變賣土地。

王安石深諳金融理財之道,覺得這理應是投資抵押貸款的絕佳時機。他主張政府在春天,以比較低的利率借款給農民。而農民以青苗本身為抵押,在秋收後連本帶息還錢給政府。

這便是所謂的“不加稅而國用足”,王安石企圖通過金融手段,以抵押貸款的方式,來獲得政府財政收入。因為當處於生產增加,貨物流通的理想化條件下,即便稅率不變,也能在高效的流通環境下刺激經濟,獲得增稅的效果。

王安石在業鏡前看着當年的自己,鏡子中的自己在得到神宗的賞識後意氣風發,全心全意都去忙着改革的事情,但是王安石嘆了一口氣,後面發生的事情是他怎麼都預料不到的。一場青苗法,引發的卻是災難性後果。

王安石的變法政策無一不從良好願望出發,“青苗法”,本意上就是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利益的,而且,他在鄞縣做知縣時試驗過,“貸谷於民,立息以償”,效果不錯。然而當他將此法推向全國,同比例放大,卻南轅而北轍了。

不識字的鄉農們去申請青苗法的貸款,要經過以下程序:為了填寫申請書,就要花錢請書吏再拿到衙門去申請,碰到貪官污吏,中間不知要花多少打點費,而且貸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寫。據史書記載,雖然變法規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經過中間貪官污吏的層層盤剝,最後貸款農民要返還的實際利息,竟達到原先設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貸還要高許多。於是逼得農民寧肯“哀求於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貸,也不敢向政府貸款。“利民之政”變成了“擾民之舉”。

最後就連王安石的好友蘇軾都出來公然反對他,王安石回憶着他和蘇軾在大殿上的爭論,他前半生很是落魄,在神宗之前並不被重用,只有蘇軾這個好友陪着他,面對蘇軾的職責,他也曾動搖過,但是他最終還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政治家是不會認錯的。王安石主持的變法,成了大宋政界圍繞新法是“利民”還是“害民”展開爭論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場政治角力,政見不同的臣僚紛紛發表看法,難以騎牆。原來的中書和台諫班子,多數是變法的反對派。

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後,對這些部門進行了大清洗,僅從熙寧元年至四年就罷免了19位台諫,換上了自己的同黨李定、薛昌朝、謝景溫等,基本封殺了反對的聲音。於是,轟轟烈烈的變法期間,或者是“台諫之臣,默默其位而不敢言事,至有規避百為,不敢居是職者”或者是執政大臣“專用其親愛之人”為台諫官,“或小有違忤,即加貶逐,以懲後來,必得佞諛之尤者,然後為之”。

,在這種功利目的前提下引進的台諫,往往多是察言觀色、見風使舵之輩,有的聲嘶力竭為變法吶喊助威,好也好,不好也好有的扛着一個擁護變法的大招牌,行滅殺政敵、搜刮民財之事。為了變法,王安甚至在“烏台詩案”中故意陷害蘇軾,讓蘇軾被流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