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启时》 灰瓦楞纸

素素的記憶假說彷彿提醒了我。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人不是簡單的物質上的動物,不會屈服於環境。製造和使用工具適應環境,適應不了就改造環境的特點讓我們離物質動物越來越遠。我們在漫長曆史長河裡,改造了自己,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存在形式:人。

物質形態的個體有效記憶時間只有短短幾十年,要將漫長曆史記錄留存,人類會動用當時所有技術手段保留自己認為有有意義的事物。人的生命期有限,人死後,人腦存儲的信息也隨之消失。以前認為人的生育遺傳功能雖然可以把人本身的某些自然屬性的信息傳給下一代,但並不能把人腦中儲存的信息傳下去,於是人們又發明創造了造紙術、印刷術、攝影、攝像技術、錄音、錄像技術以及磁盤、磁帶、光盤等各種信息存儲技術。

如果是當代,我們主要使用磁儲存技術、縮微技術和光盤技術。這些人造的信息存儲技術與設備不僅在存儲容量、存取速度方面有可能擴張人腦的存儲能力,而且還有更重要的作用:一是它們把人主觀認識世界的信息遷移到客觀世界的存儲介質中,可以下受人死亡的限制而一代一代傳下去;二是它們脫離了個人大腦的侷限可成為人類社會共享的知識,成為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DNA存儲技術已經不是神話,目前的研究是以人工合成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為存儲介質,將數字信息存儲於DNA分子上。DNA由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4個鹼基構成雙螺旋結構,可以保存生物體的遺傳信息。而在數字世界,數據信息都會轉換為二進制數據即“0”和“1”的狀態來進行存儲。因此,可以將數據文件通過編碼轉到鹼基中,將AGCT轉化為二進制數據來實現信息的存儲,再配合各種算法便可以實現數據的存儲與讀取。

信息傳遞主要的過程就是將真實的物質和經歷通過轉化成為編碼記錄在另一個物質裡,在需要時提取解讀獲得原始記錄的資料。為保持信息準確性,接獲得第一手資料,而信息的準確還原很重要,避免二次解讀或多次解讀導致的錯誤。

由於DNA獨特的雙螺旋立體結構,單位空間可存儲的數據密度相當高。據估算,每立方厘米的DNA分子可以存儲大約1EB的信息,這一密度是當前存儲密度最高的介質(閃存)的1000倍,是硬盤數據存儲密度的百萬倍。

通常情況下,傳統的數據存儲在10年左右就會開始失去完整性,但DNA對於外部環境,如高溫、震盪等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目前人類從化石中可以提取出百萬年前動物的DNA。因此,從理論上來說,DNA數據在沒有特別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至少能保存千年之久。

存儲在DNA的數據,理論上來說通過低溫冷凍或者固態封存的手段,可以長時間存儲且幾乎不需要維護。DNA的遺傳穩定性理論上甚至可以使核心信息一直跟隨物種傳遞下去。

“哎,哎,想什麼呢?”素素在對面叫,把我從思緒里拉了出來。我說:“現在DNA存儲信息技術研究很熱門。反過來想,如果我們能解讀鹼基對的排列順序代表的意義,是不是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假如那些我們現在解讀不了,認為沒有意義的鹼基對。那些因為我們不能解讀,看似雜亂無章的序列,記錄了親歷者的記憶。如果我們的身體既是經歷的編碼者,又是記憶的儲存器,那將是多麼神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