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剛剛過去,東海里這個離大陸海岸線最遠的鎮子褪去喧囂和嘈雜,恢復了海島漁村的原生風貌。最近這幾年,借了旅遊的光,桂花島和周邊其他的海島一樣,一年裡倒有大半年遊客如織。島上千把戶人家,也就都不再把漁業當做主要的生計,紛紛開起各種各樣的營生。出海也不再是為了捕魚,而是成為載著遊客吹海風看海景釣海貨吃海鮮的一檔節目。一趟下來,別管網裡有沒有捕到什麼,進賬總是不少的。對於到底網到些什麼,反而誰都不那麼關心了。反正這幾年海里東西越來越少,也的確網不到什麼。所以,幸好有了這些遊客,家家戶戶的錢包才又重新鼓了起來,走路做事也都帶著一陣風一樣,老老少少臉上都掛著滿滿的笑意。
這個季節,海風和海水都開始有些涼意了。雖然魚蝦海貨還算是正好的時候,但由於沒法下海游泳,旅遊旺季也就算是結束了。於是原本漲潮般湧上島來的遊人,又如退潮般瀉去。島上滿山滿處的桂花已經凋謝,落了一地的明黃,倒是好看。似有似無的香氣還在空氣中瀰漫著,摻雜在帶著點海腥味的風中,竟也別有一種特別的清新味道。
其實旅遊淡季裡的桂花島,反而有一種不一樣的美,只是遊人們無緣得見,而島民們習以為常,並不以為是風景。
夕陽西下,各家各戶的炊煙裊裊,升起在山腰處,也倒有幾分水墨畫的意思。島上唯一的一條步行街上,青石板和鵝卵石在落日餘暉下靜靜地泛著冷冷的青光,有幾分神秘,又有幾分落寞。遍地開花的客棧民宿、海貨攤檔、紀念品商鋪和海鮮餐館,因為沒有了遊客,都紛紛關板歇業。忙碌了大半年的老闆娘們在家做飯、洗衣服、帶孩子和照顧老人,其他的時間便跳跳廣場舞,聚作一堆八卦一番。想得開的便湧到島上唯一的一家休閒會所,保養保養皮膚,按摩拔罐,喝喝茶喝喝咖啡,反正就是把掙來的錢花點出去,倒是把會所成全為島上這個季節唯一熱鬧的所在。
男人們更是放飛自我,每天不是喝酒打牌,便是打牌喝酒。龍王山腳下的海港碼頭裡橫七豎八泊滿了各家的漁船,雖然每天清晨只有零星幾艘出海,晚上卻也漁火點點,和晴朗天幕上不停眨眼的星星一起,給這靜謐的海島平添了幾分生機。
天邊竟還有一抹晚霞,斑駁的樹影和花香一樣隱約而又馥郁。一切都是一個小小海島漁村該有的樣子。海浪輕拍堤岸,微風拂過無人的沙灘。隨風而至的,除了隱約的花香,還有一樣隱約的古箏的樂聲。細聽之下,是《漁舟唱晚》的那段慢板,悠揚而又綿長,如泣如訴。順著樂聲找去,山腰上的一個院落裡,三層露臺上,一位穿著旗袍的女子,正低頭撫弄著琴絃。一頭青絲垂在琴上的半空,遮住了半邊臉龐,看不清她的模樣。不過任何人聽到這美妙的琴聲,都會覺得這是個典雅的美麗女子吧。
多麼令人沉醉的一幅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