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楊堅聞訊後急忙趕到正陽宮前來看望,又傳來太醫好生替皇后診治,然而獨孤伽羅卻還是一病不起,接連數日滴水不進,整日只念叨着要去見楊俊最後一面。

母后既身染沉痾,終日卧床不起,楊勇和楊廣兄弟二人只得輪流在床前服侍,勸慰獨孤伽羅保重自己的身體,切莫因楊俊之死悲傷太過。

楊俊被人毒殺的真相既已查明,接下來自然要議及如何處置毒殺親夫的崔氏這一問題。依楊堅的本意,是想借處死崔氏這件事替皇后出一口氣,有助於皇后身心早日復原。

可是,當他趕到正陽宮來向獨孤伽羅詢問處置崔氏的意見時,沒想到獨孤後卻不贊同立即處死崔氏。

在楊廣、蕭厄的左右攙扶下,獨孤後強撐着在病榻上坐起,用虛弱的聲音對楊堅說道:“皇上,崔氏雖罪不容誅,但她出身天下第一高門的博陵崔氏,皇上若殺了她,只怕引起天下高門對朝廷的不滿,不利於實現皇上的宏圖大業,且歷代就有議貴議親的成例,因此臣妾主張,還是留下崔氏一條性命為宜。”

楊堅見獨孤後抱病在床,猶念念不忘替大隋的江山社稷着想,感到得滴淚皆下,拉着獨孤伽羅連連點頭,卻是一句話也說不上來了。

兩天後,毒殺親夫的秦王妃崔氏得到了一個褫奪封號,終身幽禁的結果。

楊俊之死雖然到此為止算是塵埃落定,可楊廣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本人卻因主持清查楊俊之死一案成為了在長安街頭巷尾日漸傳散開來的諸種謠言指向的目標。

伴隨着楊俊死於王妃崔氏這一真相的日益流傳,針對查案人楊廣的各種小道消息同樣引起了長安百姓極大的興趣。

在這些猶如青屏之末,不知從何而來的各種謠言中,有指責楊廣不念兄弟之情,一心唆使皇上開棺驗屍,令秦王死後也不得安寧的;有傳說楊廣早在出鎮河北期間就對河北、關東一帶的高門世家多有不滿,這回是借崔氏毒殺親夫一事對河北、關東高門世家打擊報復的;更有甚者,有謠言竟將楊俊之死、崔氏被幽禁以及皇后卧病不起這些事情一股腦地歸咎到了楊廣身上,責罵他是不忠不孝,還無半點兒憐憫之心的殘暴王爺……

楊廣本人因終日在正陽宮母后身邊服侍照料,對宮外已流傳得沸沸揚揚的各種謠言並未聽說多少,倒是裴蘊在聽到了這些越傳越邪乎的謠言後,感到了來者不善,急忙進宮求見楊廣,將這些謠言稟報給了楊廣,並勸他道:“王爺,下官料想,這些針對王爺的諸種謠言決非無端而起,定是有人想借秦王一事玷污王爺在天下人面前的名聲,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根據目下長安的形勢,下官勸王爺還是早回江南,避一避風頭吧。”

楊廣聽了裴蘊進宮向他轉述的那些個謠言的內容,已是怒不可遏,此時又聽到裴蘊勸他早回江南避風頭,更是氣得拍案而起,破口罵道:“無恥宵小之輩,何足懼哉?如今母后抱病未逾,我若在此時返回江南,還不落實了不孝的名聲?沖之,你帶人給我仔細地清查,但要查到造謠污我名聲之人,我必親手殺了他,方解我心頭之恨。”

裴蘊見楊廣正在氣頭上,遂起身給他捧過一碗茶水,向他致歉道:“王爺說得是,娘娘身子尚未康復王爺就返回江南,確易招人非議,此事確是下官疏忽了。請恕下官冒昧直言,若只是些市井間遊民、浪子,閑來無聊之時捕風捉影,隨意編排出子虛烏有之事打發時間,王爺也不值當和他們置氣,可是下官覺得,這麼多的謠言中,對毒殺親夫的毒婦並無一句指摘、責備,卻無一例外地將矛頭直指揭露秦王之死真相的王爺,背後應是有人不懷好意,蓄意唆使,王爺倒是切不可掉以輕心哪!”

聽了裴蘊這番話,楊廣心念一閃,面色緩和了下來,喃喃說道:“怪不得當初接到楊俊的死訊後,父皇要派他去秦州,此事莫非又是他在背後主使?可,以他的身份,似無此必要吧?”

裴蘊對楊廣說出的那個“他”心領神會,拱手提醒楊廣道:“王爺莫忘了前不久的貓鬼一案,幕後主使者很可能也是此人,且如王爺方才所說,皇上想必對他近來的種種行為也產生了戒心,這才要指派他去秦州的,如此一來,他出於防範王爺之心,唆使編造了這些針對王爺的無稽之談妄圖中傷王爺,不是言之成理之事嗎?”

“倘若真如沖之所言,我儘早離京倒不失為一向他表明心跡之策……可是,母后她……”楊廣仔細琢磨着裴蘊的話,態度變得猶豫了起來。

“只要王爺願意儘早離京,其它的事就交給下官來辦,定不會叫王爺在世人眼中落得個不孝名聲的。”裴蘊見楊廣心思活絡起來,趁勢向他保證道。

“前此本王派你回京,清查主使顧生謀逆之人,可查到了什麼眉目?”楊廣着實不甘心灰溜溜地返回江南避禍,沉着臉問裴蘊道。

“下官曾前往大興善寺找彭國公及寺中僧人面詢過,卻仍未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證明顧生是受人指使潛往關外遊說突厥起兵來犯的。要想查清此案,只怕並非三兩日的功夫,王爺不如暫且返回江南,留下官在長安繼續查案吧。”裴蘊唯恐楊廣改變主意,忙勸他道。

“我多在長安留上一日,便更利於早一日查出顧生背後的元兇,若只是為了顧全自己的名聲,退避回江南,豈不也給了指使顧生謀逆的元兇以可乘之機?”楊廣像是拿定了主意,霍地轉身注視着裴蘊,質問道。

“王爺……”裴蘊急得跺腳還欲勸說楊廣離京避禍,卻聽門外傳來宦者李玉兒的聲音:“聖上傳晉王即刻到臨德殿見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