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楊凌明白,越是在這個時候,越不能輕易向唐介休服軟,便揪住他的話問道“唐先生的意思是說,我可以提前離開‘升和湯餅館’了嗎?”

唐介休一愣,隨即乾笑兩聲,說道“你今天是怎麼了,老往歪處去想。你如此急於湯餅館,是因為我慢待了你,還是因為有人要挖我的牆角,開出更高的價錢請你另謀高就啊?”

“唐先生不妨把話說明吧,你要是疑心我與外人串通,急於離開湯餅館,大可不必找什麼為司馬府趕製宵夜的借口來將我軟禁起來,直接趕我走就是了嘛。”楊凌有意加重了語氣,沖唐介休發火道。

“十天,過了十天,你想回家去住,還是仍住在店裡,一切隨你,這總可以了吧。”唐介休見楊凌真動了怒氣,擔心他年輕,一氣之下會真的撒手就走,忙做出了讓步,將楊凌住在湯餅館的時間縮短到了十天。

“十天?司馬府十天就能捉拿到叛匪了?還有,唐先生方才答應我的條件還做不做數?”楊凌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索性豁出去了,緊盯着唐介休詰問道。

“這和捉不捉得到叛匪沒什麼干係吧?哦,我是說,咱們只管掙咱們的錢,和官府捉拿叛匪並無直接牽連。剛才我答應你什麼了?”唐介休在楊凌的連連逼問下,似乎頭腦變得凌亂了起來,有些前言不搭後語地說道。

唐介休既然已經做出了讓步,將自己住在店裡的時間縮短到了十天,楊凌也不宜做得太過份,一點兒也不給他面子了,當下與唐介休說定,從今晚起,他就搬到店裡來住,一人兼顧湯餅館日常生意和司馬府宵夜兩份工作,十日後,他欠唐介休的債務一筆勾銷。當然,那份兩年後由唐介休回購股份的契約依然有效,楊凌保證不會接受別人的邀請,離開“升和湯餅館”的。

在與唐介休進行過一輪唇槍舌劍般的正面交鋒下來,楊凌回到後廚,靜下心來仔細琢磨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認為唐介休要將自己軟禁在湯餅館裡具有兩種可能性

其一,唐介休擔心自己聽到了昨日他與張伯和的交談內容,為防止他對外泄露“升字號商行”從張家退夥的消息,壞了他從張伯和手中掠取三百萬貫巨資的大事,所以要把自己軟禁在湯餅館至少十天,待十天後他從張家拿到那筆巨資後方肯放自己回家。

如果這種可能當真,那麼陰行功上次來湯餅館找自己幫忙,無疑給自己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使得唐介休更加提防起自己來了。

第二種可能性,也是楊凌不願意看到的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唐介休已同夏侯福通了氣,告知了夏侯福自己原是朝廷安插在平陵驛的卧底,並懷疑自己是高昌的同黨,遵照夏侯福的指令將自己軟禁在了湯餅館,而且不排除把自己當做是釣鉺,引誘高昌等人上鉤的可能性。

真要是第二種情況的話,那事情可就糟了。楊凌接着想道。

夏侯福既然膽敢直接對“鷹窠”下手,不僅從長安一返回建康,就派人摧毀了江寧縣牢,而且將高昌等人誣指為叛匪,公然捉拿,那麼莫說唐介休答應自己的十天,就是一百天,一年,兩年,夏侯福也絕不會放過自己的。換而言之,從昨晚自己跟隨唐喜返回湯餅館的那一刻起,他實際上已經落入了夏侯福的手裡,若沒有強大的外援相助,是很難逃脫夏侯福的控制的。

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不能完全排除第二種可能性,楊凌還是樂觀地認為,唐介休出於維護自身利益將自己軟禁起來的可能性偏大。至少,從昨晚到目前,他在湯餅館裡還沒有發現有司馬府派來的差人在暗中監控自己。

儘管如此,楊凌同時也意識到了,自己不僅與上線高昌失去了聯繫,而且還失去了行動自由,恐怕不能將唐介休從張家退夥這一反常的舉動稟報給高昌了。

他不是沒有想過,通過行動尚能保持自由的三郎代他傳遞出消息,但一來出於三郎安危的關切,二來自楊凌內心深處,尚沒有下定要為“鷹窠”賣命,獻身的決心,所以,在楊凌此時的頭腦當中,仍將自身及包括三郎在內的家人安危放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下意識地把完成高昌交給他的任務放到了相對次要的位置。

基於這樣的考慮,楊凌打定主意,在自己的行動恢復自由之前,就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在湯餅館做工,不再嘗試着與外界取得聯繫、傳遞出高昌想要的消息。

至於自己答應過陰行功的事,楊凌是這麼想的陰行功要自己幫忙留意唐介休和張伯和的來往情況,無非說明他所代表的晉王府也對張家的億萬家產虎視眈眈,有吞併之意,由此便可推想到,陰行功必定已派出人嚴密監視着張家的帳目出入狀況了。即便自己沒有及時告知他唐介休要從張家退夥的消息,只要張家為了籌齊唐介休索要的三百萬貫,開始大筆地調動資金,那麼陰行功就不難打探出這筆巨額資金的最終流向,也就可以根據這筆巨資最終流向了唐介休的“升字號商行”來進一步推斷出東宮已開始從張家撤資這一事實了。

所以,他也沒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險向陰行功傳遞消息了。

十天的時間一晃即過。說來也巧得很,唐介休與張伯和約定的交付三百萬貫退夥金的日子正趕上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江南民間盛傳的佛子誕辰日。

偌大的一座建康城裡,凡是家有孕婦,甚至是家中蓄養的貓狗有懷了身孕的人家,無不在這一天早早地全家聚集到一處,焚香禱告,滿懷虔誠地企盼着能將佛子迎接到自家誕生,以期給全家老小添福增壽,永保平安吉祥。

與此同時,張家的大管家張安親自押解着裝滿了三百萬貫巨資的二十多輛馬車過江來到了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