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楊廣敏感地望了虞世基一眼,急忙提醒楊弘道:“王叔,父皇命您來接替侄兒,是為撫綏江南的,可非是要您統軍出征的。僅僅指望興師問罪,只怕難以令江南百姓心服。此事須當另作打算。”

楊弘經楊廣提醒,方意識到虞世基也是江南人氏,遂沖他歉然笑了笑,不再堅持了。

“北境突厥向來是我大隋的心腹大患,北境不寧,禍及關中根本,所以,下官仍以為,晉王還應及早奉召還朝,至於嶺南平叛之事,自有下官會同河間王一併妥善處置的,晉王無須牽掛。”虞世基對楊弘要殺光南蠻的說法並沒太過介意,而是堅持勸楊廣及早動身返回長安。

楊廣沉吟移時,方沖虞世基拱手說道:“詔使,小王以為,若不向江南千萬百姓宣示清楚胡漢之分際,即使動用官軍彈壓下李佛子叛亂,不出數月,自當還會有王佛子、張佛子繼續打着殺盡胡人,恢復漢人江山的旗號煽惑民心,為非作亂的。所以,能否請詔使寬限一日,容小王擬寫出一份向江南百姓宣示胡漢分際的文告,並請王叔代為頒告江南各個州縣,以正視聽,收民心,方為治亂之根本。”

楊弘聽得似懂非懂,還未開口說話,虞世基已沖楊廣贊道:“晉王此舉高明,如此江南民心可安矣。”

當日,楊廣遂取消了群僚的緊急會議,單單傳請張衡、諸葛穎兩位身邊的智囊前來,三個人湊在一起,由楊廣提供思路,張衡拾遺補缺,諸葛疑執筆潤色,花費了整整一夜的工夫,草擬出了一份頒示江南百姓的宣示胡漢分際文告,由楊廣於次日拿着這份文告來徵求虞世基和楊弘二人的意見。

楊弘行伍出身,於文墨一道本是外行,自然提不出什麼像樣的意見來。而虞世基反覆將楊廣等人連夜擬寫出的這份文告看了一遍又一遍,口中不時喃喃地說道:“嗯,晉王在此份文告中首先講明,晉雖代漢,卻未能廣施善政,遂致使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造成了南北分治長達三百年,同為漢裔骨肉,卻為一道大江所隔,滯北之漢人迫於生計,不得不與胡人互通婚姻,以圖世代繁衍,實則道出了如今南北妄指北人為胡人的由來,確乎該當如此

繼而又提及,三百年來胡人屠戮漢人,已幾近使我漢人到了滅種的地步,其間雖有冉魏一度勃興,殺胡興漢,卻終為胡人所滅,難以維繫長久,反倒是我歷代華夏先賢傳留下來的墳章典籍、詩書禮儀,吸引得胡人衣我漢衣,食我漢食,習我漢話,承繼了秦漢兩代的衣缽,因此,凡受我教化之胡人,實則已屬漢人之列,不應再將其視做胡人。而雖是漢人血裔,卻生長於異境,未受過一絲漢人教化之人,則當屬胡人,實非漢人也。妙,妙,妙。

晉王首倡以教化而非血裔區分漢人、胡人一說,實令下官感到眼界頓開,毛塞頓開啊!”

楊廣睜着一對熬得通紅的眼睛,聽虞世基念叨了半晌,都是些讚賞這份文告的話,忍不住提醒他道:“詔使,小王總覺得這份文告還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可一時又思索不出其中還缺少些什麼,素聞詔使乃江南才子,還請不吝指正一二,以共襄此舉。”

“晉王高才,遠非下官能望其項背呀!”虞世基愛不釋手地捧着這份宣示胡漢分際的文告,對楊廣說道,“不過,依下官想來,這份文告中只寫到依教化劃分胡漢,似乎意猶未盡,不妨將我大隋立朝以來,聖上所行之索貌閱,授民田修律令、興科舉、廢時弊、倡教化等種種善政羅列補充其中,既可向江南百姓宣示教化之具體含義,又能要那些為叛軍所惑之人知曉朝廷為撫綏江南所實施的諸種善舉,不知晉王以為如何?”

“詔使所說甚是,小王當依詔使所言修定補充這份宣示文告。”楊廣立馬起身要走,卻被虞世基攔住了,微笑着說道:“殿下,下官出身江南,深知江南名門世家頗為看重文章才華,素聞殿下詩才高曠,文才雋永,能否命人抄錄殿下一二首佳作,附於這份文告之後,以使江南衣冠之家得以瞻仰殿下的文彩,更有利於收攬民心呢?”

楊廣不假思索地搖頭謙辭道:“區區無聊遣興之作,不中以入君子高士之法眼,還是算了吧。”

虞世基似是已料到楊廣會拒絕他的這一提議,便目視楊弘,含笑不語。

楊廣唯恐耽擱了回朝的行程,馬不停蹄地召集張衡、諸葛穎等人,依照虞世基提出的意見,在宣示胡漢分際的文告中加進了第三塊的內容,羅列出了自開隋以來實施的諸種仁政、善政,並明確指出,自平滅南陳,恢復南北統一以來,天下已由三分、兩分成為了一統,無論東西南北,俱是大隋的子民,俱應遵奉大隋天子為天下共主,方能澤被天下蒼生,給黎民百姓帶來更多的福祉,而若仍心存胡漢之分,聽信奸人鼓惑,一味地倒行逆施,終將自取其辱。

虞世基在楊廣動身回朝以後,遂通過張衡找來了楊廣的幾首詩作,命人與修定的宣示文告一併抄寫出上百份來,請河間王楊弘下令頒示江南各個州縣,用以向江南百江廣泛宣示依教化,而非應依血裔區分胡漢的理念,標準。

不出一兩個月,這份宣示胡漢分際的文告就傳遍了江南、嶺南的各個角落,長期生活在大江以南的百姓們通過這份洋洋上千言的宣示文告,才對五胡亂華以來滯留北方的那部分漢人數百年來世代的艱辛以及依靠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同化了相當一部分胡人,實現了漢胡交融共存的局面有所了解,進而在心中開始接受依教化而非依血裔區分胡漢的理念,同時也在無形當中由抵觸、對搞隋朝的統治轉變為了願意接受隋朝的統治,為江南的長治久安奠定了民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