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楊勇雖然做了將近二十年的太子,可他自己心裡清楚得很,自從開皇四年,二弟楊廣力壓突厥大可汗攝圖向隋朝稱臣以後,他就不得不開始面對一個強大的竟爭對手,特別是在那之後,楊廣親統三路大軍,共五十多萬兵馬渡江伐滅南陳,實現了南北統一,隨即又出鎮廣陵,撫綏江南,為朝廷立下了卓著功勛,儼然已成為父皇楊堅眼中無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了。

這麼多年面對楊廣強有力的挑戰,楊勇之所以還能穩坐在東宮的宜春殿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朝中首輔高穎對他的堅定支持,每每楊堅對這位才能平庸的長子表示出失望,開始產生另立楊廣為太子的念頭時,都是高穎頭一個站出來替楊勇說話,力勸楊堅打消了另立儲君的主意。

而這回,被楊勇視做強援的開國元勛高穎竟然因為將愛妾扶正做了二房夫人這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被父皇楊堅下旨罷免了官職,責令其在家閉門思過,隨時聽候勘問,又怎能不使楊勇產生類似於兔死狐悲的感覺呢?

於是,在高穎罷相的第二天,楊勇就將唐令則,蕭子寶等幾位親近僚屬、大臣請來東宮宜春殿,向他們當面求救應對之策。

在楊勇身邊的親信、智囊當中,以時任禮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的唐令則居首,因此,楊勇向幾位親近大臣說明今日將他們召集來會議的意圖之後,目光首先盯在了唐令則身上。

唐令則只好硬着頭皮,跨步向前,沖楊勇拱手施了一禮,說道:“下官以為,殿下暫不必對齊國公罷相一事太過焦慮,也大可不必採取什麼應對之策,只須安守本份、照常行事即可。”

“令則,火都撩着眉毛了,你卻要本宮什麼也不做,安守本份,照常行事,難道要本宮坐等父皇下詔廢了本宮嗎?”楊勇一反平日里對待僚屬、親近大臣溫和的態度,拍着面前的几案,大聲詰問唐令則道。

唐令則十分淡定地反問楊勇道:“那麼,請問殿下,您打算怎麼做呢?向聖上上章力保齊國公,還是去向聖上要一個確保將大位傳給您的承諾?”

楊勇的臉色沉了下來,不悅地說道:“本宮與你說的是正經事,不是玩話,你怎可如此輕慢?”

唐令則見楊勇動了怒,再次向上拱手,正色說道:“殿下居於儲位近二十載,協助聖上參掌朝政,向無大的過失,爾今卻因為齊國公罷相一事惴惴不能自安,敢問殿下,您這不安來自何處?下官以為,殿下目下只須安守本份,依舊勤勉協助聖上參掌朝政,即便齊國公不在朝中,以殿下位居東宮二十載積攢下的人望,日後果有不測之事發生,朝中眾臣大多也會站在殿下這一邊,支持您的。反而言之,倘若殿下一聽到齊國公罷相的消息,猶如驚弓之鳥,貿然行事,倒極易叫人抓住把柄,令聖上對殿下感到失望。伏望殿下三思。”

“說了半天,還是要本宮什麼也不做啊……行了,本宮知道了,你們幾位還有什麼要對本宮說的嗎?”楊勇此時就像百爪撓心,急迫地想要做些什麼,來挽回因高穎罷相給自己造成的被動,不利局面,哪還聽得進去唐令則的這番苦勸,煩燥地沖唐令則擺了擺手,示意他退下,改向其它幾位親近臣僚問道。

唐令則無論資歷,還是為楊勇所做貢獻,都遠非其它幾位可比,因此,他一開口建言楊勇只須照常行事,儘管楊勇對他的話表示了不滿,可蕭子寶等人俱都面面相覷,沒有勇氣當著唐令則的面公開反駁他,幫楊勇獻言獻策了。

而待楊勇失望地遣散眾人,準備親自入宮去試探試探父皇楊堅對自己的態度有無明顯改變之時,已隨着唐令則等人退出宜春殿的蕭子寶又獨自一人折返了回來,拱手向楊勇說道:“臣有一策要向殿下獻上,唯恐行事不密,走漏了消息,所以欲單獨向殿下面陳。”

蕭子寶雖是東宮僚屬出身,但如今任的是吏部侍郎一職,系堂堂三品朝臣,按當時的規矩,只需在太子楊勇面前自稱下官,不必稱臣的,而今天他口口聲聲向楊勇稱臣,並稱有良策欲單獨獻上,楊勇一聽,就停下了腳步,連忙問道:“子寶有何良策可以教我呀?但說便是。”

蕭子寶回頭向宜春殿外張望了張望,確認唐令則等人已經離開,殿內只有他和楊勇兩人,才趨步走近楊勇,壓低了聲音答道:“臣有三策可以力保殿下穩居東宮,不失儲君之位,請殿下安坐,且聽臣一一道來。”

楊勇因聽蕭子寶一張口就向自己獻上了三條計策,且語氣頗為自信,不由得來了興趣,重新坐了下來,聚精會神地聽了起來。

“據臣所知,高僕射此次罷相的確是衝著殿下您來的,意欲先搬開高僕射這塊絆腳石,爾後再向聖上建言,另立儲君,因此,臣絕不贊同唐公方才所言,殿下還應早做打算才是。”

“唔,你所說與本宮料想的一絲不差。接著說,本宮該當如何早做打算?”楊勇急不可捺地催促蕭子寶道。

“俗語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殿下何不多在那向聖上建言罷黜高僕射之人的身上多下下功夫,好叫她打消了另立晉王為儲君的念頭?”

“這裡又沒有旁人,你把話說明了,要本宮怎樣做,才能使母后打消立阿么為太子的主意?”楊勇似乎對蕭子寶欲言又止的態度頗為不滿,索性首先把話挑明了,徑直道出了挑起這場風波的就是自己的母后獨孤伽羅。

蕭子寶本還有些心存怯意,不敢明說對手就是皇后獨孤伽羅,此時聽楊勇把已然說明了,遂也打消了顧慮,繼續說道:“據臣從宮中得到的消息,娘娘自去歲從仁壽宮回到長安後,鳳體就一直欠安,近來病情更是日漸沉重。人在病中,往往會思慮過甚,所以才會動了勸聖上另立儲君的念頭。所以,臣欲向殿下獻上的第一條應對之策便是設法尋找到一位良醫,醫好娘娘的病。娘娘病情好轉了,或許也就不會再胡思亂想着要勸聖上另立儲君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