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最新網址:www.mht.la    第一三六四章 年終忙碌27

1.

學校大院里的老師們在舊曆新年前奔波忙碌的時候,春天也沒閑着,他也在“忙年”。不過,春天忙年的形式有點特殊,他不是走東家串西家忙着送禮,而是天天和許丹、許江一起蹲在饅頭店裡忙碌着。春天和許丹、許江忙碌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蒸過年用的饅頭。

在戶山地區,老百姓嘴裡有一句“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見面拱拱手。”的俚歌俗語,說的是從舊曆小年到春節這段時間每天要做的事情。其實,這只不過就是一句描繪民俗的順口溜,也不見得非得要按照這個流程來。這其中就有“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麼一句話,不過,戶山地區的老百姓沒人會等到臘月二十八或臘月二十九才去發麵做饅頭。一般情況下,村裡人在臘月二十四至臘月二十六這幾天就會把過年用的饅頭全部蒸好。

戶山地區盛產小麥,麵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饅頭即是其中之一。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饅頭的稱謂不同,如在山西、陝西和河南等地叫“饃”,在戶山地區的老百姓嘴裡俗稱“餑餑”等等。千百年來,饅頭既是老百姓日常食用的主食,也是每逢節日和喜喪等日子的祭祀用品。

據考證,饅頭的歷史悠久。在我國,早期的麵食統稱為“餅”。《墨子•耕柱篇》 “見人之作餅,則還然而竊之。”,這是目前可見的對於“餅”的最早記載。那時的餅,沒有經過發酵階段,相當於現在老百姓所說的“死面”。麵食發酵技術的掌握,應該是在魏晉時期。《南齊書》里說,西晉元康九年(299年),規定太廟祭祀用“面起餅”。宋程大昌在《演繁錄》中解釋說,面起餅是“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顯然,這“面起餅”就是今人所說的發麵饅頭。而綻開了十字裂紋的蒸餅,就是今人所說的“開花饅頭”或“笑饅頭”了。由此可見,饅頭用於祭祀,早在西晉時期就開始了。隨着時光的流逝,形色各異的饅頭逐漸被老百姓賦予了很多的寓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禮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中國,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民俗風情最濃厚的節日,饅頭則在這個盛大的節日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戶山地區,每到過年時,家家都要蒸餑餑(或棗餑餑),用於年三十那天接神上供、供奉祖先和天地諸神所用,一般是五個大餑餑疊放,下面三個上面兩個,最上面那個必須為棗餑餑,從年三十供奉至初三撤供,院子里和堂屋的供桌上要各供奉兩摞。當然,也有供奉至年初一就撤供的,也有每個供桌上供奉三摞的,各家各戶都不一樣。這在戶山地區也有一個說法,叫“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十里八里改規矩”,意思就是“一家頭頂有一個天,一家有一家的規矩”,其他人也無權干涉。

除此之外,還要蒸各種造型的小餑餑,擺放在屋內的不同地方。如“聖蟲”餑餑,要放在麵缸里,寓意連年有餘。戶山地區所謂“聖蟲”,或稱“神蟲”,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吉祥物。其造型有兩種,一類似盤起來的蛇,另一類似直立的刺蝟。蛇俗稱為“小龍”,是自古至今被神化和崇拜的動物之一;刺蝟也是一種吉祥物,民間認為它是財富的象徵。戶山地區的“聖蟲”要做成公母,公的用剪刀剪出鱗片,母的用筷子壓上小圓圈,花椒籽當眼睛,剪上嘴巴,公的咬上錢,母的咬上棗。聖蟲要放在米麵缸、錢櫃和衣櫥里,祈求財物增多,使用不盡。其他的諸如“豬頭”餑餑放在鍋台上,寓意吉祥富足。“葫蘆”餑餑則放在窗台上,寓意家宅平安,人畜兩旺。這是因為民間視葫蘆為求吉護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俗信葫蘆可盡收天地間的邪氣。

2.

因為有了這麼多的民俗規矩,“饅頭”在春節期間便人們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身份,因此,戶山地區的老百姓把過年蒸饅頭也看成是一種既重要又隆重和神聖的儀式。

按照戶山地區的老習俗,臘月二十三小年過後家家戶戶就要開始忙活準備過年的主食了,每家都要蒸上幾鍋大餑餑,過年蒸餑餑有“蒸蒸日上”的寓意,意為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饅頭是發麵做的,蒸的時候會發起來,所以也象徵會發財發家。在過年之前除了要蒸上兩鍋饅頭之外,還要用面模印製形色各異的面卡。面模圖形是百姓喜聞樂見、最大眾化的內容和形式,通過面形來寄寓祈吉呈祥、福善嘉慶之願望和理想,達到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目的。例如面模中的“磬”,本身可兆祥瑞,意為普天同慶;“蝙蝠”,成了運氣、幸福和吉祥的象徵;“雙魚”,則表示連年有餘之意。反正不管怎麼做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討吉和討喜,饅頭這個日常主食已經在普天同慶的節日里寄託了人們太多的希望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