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張魯自祖父張道陵創立正一教,已歷三代,門下弟子眾多,為大唐第一大教,作為第一大教的掌門人,張魯的傲氣那是與生俱來,雖然敗離漢中,當今皇帝不也給了自己一方領地,讓正一教得以發揚光大嗎?

當下張魯也不看釋源一眼,打馬進了邯鄲城,尋找旅館歇息。

………………

釋源一行人尋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家願意招待和尚的旅館住下,安排好房舍,便讓店家做些素飯來吃。

這家旅館的老闆極會做生意,一樓大廳里排滿了桌椅,用來吃飯,二樓才是客房。

釋源等人在一樓大廳坐等飯食,只見偌大的廳中,只有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獨自飲酒。

那人身材頎長,看不到面貌,只是以釋源多年的閱人之術看去,只覺得那人背影寂寥,似有滿腹辛酸往事。

釋源什麼人沒見過,當下單掌立在胸前,口中喃喃念經不止。

不料那人喝了一杯酒,偶然回頭,看到大廳里多了十三個和尚,略一思索,起身來到釋源等人面前,躬身說道:“想必各位皆是來自白馬寺的高僧大德?”

釋源道了一聲“阿彌陀佛”,然後說道:“不錯,請教閣下是?”

那人說道:“在下京兆尹人氏王孚,先學儒術,後研道德經,五年而成,如今正在研讀釋教經典四十二章經。”

釋源打了個愣怔,自己雖然是個和尚,但是對於道家經典道德經也不是沒有接觸過,這個人竟然說五年就有大成,這牛皮吹得有點大了吧?但是人家又說在研讀四十二章經,當下問道:“不知閣下有何明悟?”

王孚說道:“四十二章經不過佛經摘要而已,以點窺貌,佛經當浩浩然,窮人一生不能遍閱也。某觀四十二章經,論其勝義,蓋有四端:一者,辭最簡訓,二者,義最精富,三者,臚者古真,四者,傳最平易。不知當否?”

釋源大驚說道:“閣下必非常人啊。四十二章經乃是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所著,其意便在於擇取佛家精要,匯而成文,以教化世人。閣下不知研讀多少時日?便有這等領悟。”

王孚說道:“某研讀已有兩年了。”

釋源說道:“閣下悟力驚人,佛家有言:得道不分先後,在於頓悟也。假以時日,閣下必然會成為一代大德。”

王孚搖搖頭,說道:“在下看來,儒釋道三教,皆有不足之處。”

釋源說道:“願聞其詳。”

王孚也不客氣,侃侃而談道:“先說釋教,要求僧人戒律精嚴,勇猛精進,在我看來,生存乃是一切根本,佛家弟子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全靠信徒布施存活,如此怎能普度眾生?道家講求清靜無為,一味的講究獨善其身,求得神仙大道,試問芸芸眾生,可曾見過神仙?”

釋源說道:“我佛家弟子發大願力,求得正果,斬妖除魔,普度世人。那麼尋常百姓一點供奉,也是應該的。”

王孚笑道:“佛祖於菩提樹下得悟正道,創立佛學,捨棄一切繁華,清貧樂道。試問世人皆如釋教弟子一般,不婚不育,長此以往,佛教何來昌盛一說?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惑人耳目也。任何修行,皆離不開生存本源,是故,若要修行,先飽肚腹。”

釋源說道:“聽閣下未提儒教一言,不知儒教有何缺陷?”

王孚說道:“儒家以經典為傳,刻板教條,禁錮人慾,取中庸之道,混餚是非觀念,磨滅人的真性情也。”

釋源張口結舌,這人說話也太沒有顧忌了吧,要知道釋源出家之前也是學習儒家經典的,當下心思電轉說道:“聽閣下的意思,儒釋道三教皆有偏頗?”

王孚點頭說道:“不錯,某曾發大宏願,有生之年,致力於三教合一,取長補短,以期望真正教化世人。”

釋源肅然起敬,問道:“敢問先生名號?”

王孚說道:“王某草字允卿,號重陽子。”

釋源驚呼道:“閣下莫非就是關中最近興起的全真教教主重陽真人?”

王孚說道:“然也。”

釋源說道:“久聞先生博聞廣洽,文武雙全。今日相遇,幸何如之。”

王孚說道:“心死之人,寄情山林,歷覽前賢著述,偶有所得,讓大和尚見笑了。”

釋源說道:“先生高才,字字珠璣,聽來令人耳目一新,獲益匪淺。”

王孚咧嘴一笑,說道:“有幸與諸位高僧相識,斗膽請諸位共飲一杯如何?”

釋源搖頭道:“先生說笑了,釋家戒律森嚴,不能飲酒的。”

王孚笑道:“修佛在於修心,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大師何必着相?”

釋源微微一笑,並不作答,王孚討了個沒趣,只好回到自己的位置,悶飲起來。

………………

李翊兩年之後回到京城,各地大員紛紛前來朝拜。

如今的大唐中央和地方大員,要麼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大才,要麼就是歷朝歷代的召喚人物,但無一不是華夏幾千年歷史上的精英。

李翊看着眼前的這些精英,開口說道:“如今大唐所開拓疆土,遼闊無邊,國內百姓,久受儒學熏陶,忠君愛國,無復贅言;三韓、扶余、鮮卑、倭島等地,收復已久,廣設學校,人心已得凝聚;林邑、扶南、撣國、天竺、貴霜、波斯、呂宋,乃至康居、大宛,人員駁雜,信仰不一。諸位是我大唐重臣,如何凝聚人心,為我所用,乃是當務之急。”

賈詡出列,躬身說道:“皇上,據老臣所知,天竺乃是佛教起源之地,其人多篤信佛教;貴霜、康居、大宛,西域多有波及,教眾極多;波斯人信仰祆教,羅馬人信仰天主教。說起來,真是足夠複雜的,若是統一信仰,於治國大有裨益。”

李翊說道:“正是如此,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至前漢獨尊儒術,老黃之說也已深得人心,佛教自明帝入傳我國,如今國內三教鼎立,於治國大道,鮮有助益。”

荀彧作為荀子的後人,正兒八經是儒家傳人,荀家向來詩書傳家,對於其他雜家,向來比較排斥的,荀彧說道:“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武帝納之,儒學於治國治民,大有裨益,皇上奈何不獨取儒術,教於四海?”

李翊說道:“儒術令人故步自封,不思進取,且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論,不符當前大勢。若要富民強國,必然濟之於經濟之學;若要開疆拓土,非兵家不能任之;法家重在以律法約束世人,實乃治國大道。我大唐治國,以法家為骨,儒家為表裡,釋、道不過相輔也。如今商討之事,在於如何凝聚人心,為我所用。大唐治國之術,根本是不會有所更張的。”

田豐嚴格說起來是個雜家,這時開口說道:“既然皇上提出凝聚人心,教義實乃不二法門。想當年張魯在漢中行五斗米教,人心大聚,路不拾遺,可惜張魯野心膨脹,****,妄圖割地自立,才被我天兵擊破。五斗米教,蠱惑人心方面,還是有一套的。”

曹操也說道:“張魯的作為,與張角相比,有天淵之別,張角行太平道十餘年,蠱惑百萬人,黃巾一起,大漢根基搖動。皇上,為了長治久安,萬萬不可讓此道流傳。”

李翊說道:“百姓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心中有了信仰,可以求個內心喜樂平和,消除戾氣,有利社會安定。在朕回歸京城的路上,我已經詔令白馬寺高僧、龍虎山張魯一道進京,想必他們也快到了。”

徐庶說道:“皇上的意思是,讓道教和釋教鬥法,從中擇取?”

李翊擺擺手,說道:“世上教派,皆是由人創立,各派傳人然後傳承發揚。以我想來,若是糅合我大唐各家各派,擇其精華,去其糟粕,能否成一新的教義呢?”

徐茂公、劉伯溫、賈詡、曹操、荀彧、寇準、田豐、徐庶等人一起鼓掌。

田豐口快,大聲說道:“皇上,好一個擇其精華,去其糟粕。世上各家各派的教義,皆有不足之處,若是能糅合各派,自成教義,必能完美不少。新的教義一出,傳至於天下,對我大唐鞏固邦本,實有莫大好處。”

李翊笑道:“不錯,新的教義出自大唐,當然是為了維護大唐長治久安。如今,釋、道兩家皆有人選,那麼儒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雜家、陰陽家、縱橫家可有合適人選?”

荀彧說道:“皇上,儒家自大儒馬融開帳授徒,名家輩出,王粲、管寧、華歆、邴原、崔琰等等,莫不是當代碩儒也。兵家人選,我看茂公、伯溫、文和等各位軍師就是其中大家也。墨家傳人,懿妃娘娘就是其中佼佼者,另外還有沈括、馬鈞等人。法家人選,法孝直當仁不讓。至於名家、縱橫家等等,惜乎不見其傳人也。”js3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