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很多球迷都喜歡說,意大利人把足球場上的防守轉變成了一門藝術。

足球場上進攻球員的藝術很大程度上是球員個人實力的臨場發揮,或者是團隊的傳接球配合傳遞滲透來實現,這種藝術一目了然,但防守跟進攻是完全不同的,意大利人是如何把防守轉化為藝術的,相信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出所以然來。

正如維亞利曾經說過,拉丁人跟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性格和思維都是不同的,前者比較理智,凡事喜歡追根究底,後者比較盲目,喜歡隨着自己的感情來做事。

意大利人的這種理智很明顯也就延續到了足球場上,所以他們所推崇的就是一種理智化的足球戰術,例如他們會把足球場上所有可能發生的一切都進行切割,然後好像在實驗室里,放到顯微鏡下面去進行分析。

葉秋甚至可以這麼說,現代的防守戰術幾乎都是在意式防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包括當年的鏈式防守到後來薩基的高壓迫混合式防守,至於什麼平行站位、淺碟形站位,或者是比較少見的那種一人提前三人平行拖後的正三角站位等等,都只是對其的不同運用罷了。

意大利人的理智,使得他們會將足球場上所有可能發生的一切情況,所有變化都考慮在內,出現什麼情況應該怎麼進行防守,對方再進行什麼變化,我方要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這些都被他們包括在裡面。

所以,討論意式防守,實際上就好象是在討論一個龐大而又無比複雜,同時又充滿着變化的架構,你如果沒有多年浸淫其中,根本很難去完全掌握其中的奧妙。

意大利防守的藝術,就跟達芬奇的畫,或者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一樣,一筆一筆,一刀一刀的描述出來,沒有絲毫的花哨,容不得你有半點的偷工減料

所以有人說,荷蘭出來的主教練,戰術方面都一定不會差,最起碼也能夠獨當一面,而意大利出來的主教練,在防守方面的造詣你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這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當葉秋遇到毛羅o塔索蒂之後,兩人立即在戰術思想上擦出了火花,他們曾經對防守隊形進行過一次很深入的討論,他們對所有常見的不常見的防守隊形都進行了分析。

平行站位優點是容易造越位,防線各個位置之間聯繫緊密,適合那種活動能力比較差,但預判能力比較出色,位置感比較強的球隊,缺點是沒有防守縱深,容易出現漏人被傳身後,而且遇到現在的內切型邊鋒非常吃虧,幾乎一個切一個準。

淺碟形站位的好處是邊路防守比較好,尤其是遇到內切型邊鋒,對肋部的防守比較有利,但問題也不小,淺碟形站位對邊路球員要求比較高,邊後衛和中場拖後防守覆蓋區域比較大,球員的體能要求比較高,需要很強的戰術執行力。

這兩種最典型的防守站位,實際上就代表着兩種不同的思路,一個是意式的戰術,講究嚴謹的位置感和戰術秩序另外一種就代表着荷蘭足球,大範圍的區域覆蓋,模糊化位置。

所以意大利足球培養出來的後衛往往都是那種位置感比較強,戰術意識比較出色,但活動能力比較弱的後衛,哪怕是卡納瓦羅這樣的球員,都很難讓他像現在托特納姆熱刺的蒂亞戈o席爾瓦那樣,大範圍的活動和壓上。

荷蘭足球出來的基本上都是上搶型後衛,位置感比較弱,但活動能力很強,區域覆蓋大。

當然,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說法,具體來看,意大利也出過很多活動能力出色,但位置感較差的後衛,而荷蘭一系也同樣出過位置感出色的後衛,沒有絕對性的。

現在有很多球隊都在採取的中衛組合無疑就是上搶加補位,例如曼聯的維迪奇和費迪南德,切爾西曾經的特里加卡納瓦羅或者是卡瓦略,托特納姆熱刺的蒂亞戈o席爾瓦加孔帕尼,都是兩種類型的組合。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取長補短,兼顧兩種不同特色的防守理念,也就是融合。

葉秋一直都在強調融合,把不同的戰術思路,不同的戰術理念融合在一起

很多人乍一聽覺得,哇,好牛逼哄哄,但說起來很容易,但要做起來卻非常難。

就好象很多人都說攻守要平衡,怎麼平衡?靠嘴巴說嗎?

明顯不可能

攻守平衡就是在你的每一次進攻,每一次防守當中,合理的分配你的人員配置。

所以葉秋常說,最優秀的主教練實際上就是一名人力資源配置的大師,他現在自己也在整天觀看一些人力資源方面的書籍,就是這個原因。

例如在一次進攻當中,你要實現攻守平衡,那麼你就得布置好,幾名球員全力進攻,幾名球員協調前後場,幾名球員全力防守,全力進攻的球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跑動路線,什麼樣的配合套路去進攻,防守球員又要採取什麼樣的站位來確保對方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發起快速反擊我們都能夠及時應付。

這是一個非常繁瑣,但同時又非常精細的布局。

同樣的道理,你要融合不同的戰術思想和理念,那就拋開那些大局觀上的東西,什麼個人發揮,什麼團隊協作,什麼位置感之類的,統統拋開,直接深入最低層,把裡面最原始最基礎性的東西挖出來。

可以說,葉秋和毛羅o塔索蒂就是採用一種,類似於意大利人把防守提升為一門藝術的方法,用一種庖丁解牛的方式將球隊的攻防體系剖析為一套套的攻防配合套路。

很多人都說,托特納姆熱刺的進攻代表着自由發揮,代表着藝術和華麗,代表着想象力,但他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托特納姆熱刺一次最簡單的邊路進攻,最簡單的左邊鋒拿球,可以通過不同的球員去進行配合,在大禁區左側一帶打出至少十二種不同的配合套路。

如果再算上把球轉移到中路,那配合路線的變化又要多上兩倍,如果再算上右路球員加進去,最後完成得分等方面,那算起來總共有幾十種各不相同的配合套路。

那麼,你是不是覺得這些套路很沒用,很死板?

錯了,因為這些套路的設計並不是說按照左邊鋒傳中,中鋒前點頂球這樣來設計的。

套路所有的設計都是根據防守球員做出來的反應,然後進行針對化的設計

或許說得再多都難以講述清楚,就拿托特納姆熱刺在酋長球場的這一次進攻來說吧。

當對方的三名中場對法布雷加斯和大衛o席爾瓦施壓的時候,兩名中前衛往回撤,拉回來,傳球給了蒂亞戈o席爾瓦,巴西中衛橫傳給了孔帕尼,後者斜傳去找左路的里貝里。

因為剛才大衛o席爾瓦和法布雷加斯都拉回來了,所以里貝里和梅西這個區域的空檔就出來了,傳給梅西還是傳給里貝里,這得看後場球員根據場上局勢而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