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

充滿鮮花的世界到底在哪裡~

如果它真的存在那麼我一定會去~

我想在那裡最高的山峰矗立~

不在乎它是不是懸崖峭壁~

……

用力活着用力愛哪怕肝腦塗地~

不求任何人滿意只要對得起自己~

關於理想我從來沒選擇放棄~

即使在灰頭土臉的日子裡~

……

也許我沒有天分~

但我有夢的天真~

我將會去證明用我的一生~

也許我手比較笨~

但我願不停探尋~

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遺憾~~

……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

生命的廣闊不歷經磨難怎能感到~

命運它無法讓我們跪地求饒~

就算鮮血灑滿了懷抱~

……

繼續跑~帶着赤子的驕傲~

生命的閃耀不堅持到底怎能看到~

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吧~

有一天會再發芽~

……

這首《追夢赤子心》,張昊在視頻中帶着信徒的幾個孩子唱的是蕩氣迴腸!

就算沒在現場看,通過視頻和聽覺的雙重衝擊,林在山和李孝妮仍能感受到這些孩子們身上燃燒出的忘我青春!

李孝妮看的特別感動,對於她來說,青春其實只剩最後的尾巴了。而她最輕狂恣意的青春時代,就是和林在山一起攜手走過的。

雖然那些年,懵懂的她一直在被林在山虐,以致於都有了一生難以釋懷的心理陰影,但那段日子的熱血生活,卻是讓她永生難忘的精彩。

在那之後,她的人生便走上了一條堪比“苦修”的大明星之路,成為“李孝妮”後,她的青春彷彿變得更陽光燦爛了,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這個看似陽光燦爛的青春,早就不是她自己了。

她的青春只有最初的一段,像一團火焰一樣在林在山身上付之一炬了。在那之後,她就再沒有真實的青春。

現在聽着張昊他們唱着如此一往無前的青春,李孝妮內心深處那層真實而晦暗的銹質彷彿都要被剝落了,有那麼幾瞬間,她好想自己能重活一次,不要活的像現在這麼出人頭地了,她只要能做回真實的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這就足夠了。

當然,他們兩個人如果能一起去追逐共同的夢想,那就更好不過了。

感動中,李孝妮深情款款的望了一眼身旁的林在山——她心中的這首歌的天才原創作者,她的愛人。

林在山聽着張昊他們唱《追夢赤子心》,亦很感動。

他已經聽過無數遍這首追夢之作了,但每一次聽,他心底都會被激發出一種特別的衝動和情懷,讓他久久都不能平靜下來。

這首《追夢赤子心》,算是另一位面新世紀少有的精品搖滾之作。

誇張點說,這首歌有點中國搖滾版《阿甘正傳》的意思。

這首歌完全將自己拋出去的唱法,以及源自NeilYoung的“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這樣的熱血情懷,也是習慣玩范兒、玩曲風的中國搖滾樂最為缺少的一種音樂內核。

這首歌沒有批判和深邃,卻不缺死磕與抗爭,以及為了理想主義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氣勢。

張昊唱的這版《追夢赤子心》,沒有太釋放他銳利如劍的高音殺手鐧,而是用撕吼式的唱法,表達出了對於夢想的執着追求與堅持。其飽滿的情緒彷彿唱出了每個正在奔赴理想路上人的心聲,勵志的同時,使人瞬間正能量百分百。

這首歌不管是年輕人聽,還是像林在山這種已至中年的大叔來聽,只要心底還有夢,他們就都會被打動。

在上一位面,這首歌還是一部很流行的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片尾曲,所以估計很多人聽到這首歌,都會有一種被烈士前輩感動到熱淚盈眶的回憶。

不過林在山聽這首歌,除了這首歌本身牽出的情感外,他會想起另外一部和這首歌同名的好萊塢電影《追夢赤子心》,也叫《魯迪傳奇》,英文名《Rudy》。

將《Rudy》翻譯成《追夢赤子心》,算是國內電影譯名少有的極品之作,這部片子的內容也確實對得起這樣的好名字。

林在山沒有考究過,Gala的《追夢赤子心》和電影《Rudy》有沒有什麼關聯,但兩部文藝作品反映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為夢而堅持,永不妥協的一種精神。

音樂《追夢赤子心》吶喊的可能更直接一些,電影《Rudy》則是通過一個看似平凡的故事,於無聲處聽驚雷,沒有吶喊和怒吼,只有永不妥協的堅持,將一個平凡人對於夢想的執着,演繹的淋漓盡致。

在看《Rudy》的時候,林在山還在另外一個位面,另外一種生活狀態下,他的心還是年輕的。

不過現在再想起這部電影,他變老的心仍會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夢想和一生的追求?

他自己是一個很有夢想的人,但同時他也見過不少完全沒有夢想的人。

大家都是平凡人,為什麼有人有夢,有人就沒夢呢?

難道說是童年的某些難以磨滅的快樂或痛苦,早年間經受的磨難,和那些初嘗生命甘美的情感巔峰,影響所致嗎?

這種經歷影響深刻,無可代替。我們此後的生命中,都在這已經形成的情感軌道中運行,無論如何也想重現這些往昔的激情,有時甚至付出極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這才是我們執着的理由嗎?

據說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那些情感巔峰的時刻,對人類潛意識的塑造作用最為巨大,而越是早期的塑造行為,對人的影響也就越大。

弗洛伊德認為童年經歷和性是一切人類行為的驅動力量,因為童年是最早的情感經歷,而性則是最原始、最強烈的情感驅動力。

但童年和性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這樣的例外有很多,例如一個人童年相對平淡,青年時代的衝擊性經歷仍可能決定他一生的走向,更有甚者,一個人可能庸碌一生,在老年時代才受到某種震撼,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Rudy》在表現執着的時候,就有點這種隱向。

這片子的情節並不像大部分勵志片那樣讓人激動,因為在Rudy身上,除了執着和夢想之外,很難讓人看到天賦和希望的所在。人們看勵志片,都希望我主角靠着獨特的被埋沒的天賦大殺四方。但這片子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Rudy就像是你我身邊的普通同學,只不過他童年中了“聖母大學橄欖球隊”的毒而變成了一個“白痴”,竟然就一心只想進入這個當時全美最優秀的大學橄欖球隊!

然而他也不看看自己的先天條件,他和那些橄欖球明星能比么?矮小的個子,不夠強壯,各方面看來都極其一般。

當然,只除了一點,那就是唯一鼓勵他不放棄夢想的好友的死,終於讓這個原本只會整天做白日夢的窮孩子發了“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