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很多故事它並不感人,但很親切。因為親切,所以它比那些感人的英雄故事更能讓我們熱愛這片古老的土地;有些故事並不古老,它就發生在今天、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但隨着歲月的流逝,那些能夠引起我們對這片土地無限懷念的故事,會慢慢地流傳下去而變得古老、變得親切。所謂的封建迷信中,既有廣為流傳眾人皆知、卻又用現有的科學知識無法解釋的東西,也包含着傳統的文化。如果簡單地完全否定這些,那麼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已將傳統文化中非常寶貴的一部分丟掉了。我的家在一座大院里,院子里住了十幾戶人家。這裡原來是解放前一個叫吳四爺的資本家的宅子,解放後他家的宅院就充了公,後來房產局就把每間屋子分給了居民。記得在我幼年的時候,那時沒有電視,更沒有網絡,最富裕的人家也不過是有一台蘇聯產的電子管收音機。每天晚飯後,大人們的唯一娛樂活動就是圍坐在一起,泡上一缸茶,一邊抽着手卷的紙煙一邊閑聊。現在回憶起來,那是多麼的溫馨和幸福。當時每天晚飯後,院子里的鄰居都願意到我家來——包括大人和小孩,甚至連那些家庭出身是貧農、歧視我家出身的人,都忍耐不住晚飯後到我家來閑聊的誘惑。至今,依稀記得當時的情景:我被姐姐抱在懷裡,我家的炕上坐滿了女人和孩子,炕沿兒上坐着每家當家的男人,地上坐滿了搬着小板凳來我家的半大孩子。我家的正座是一張八仙桌,八仙桌的兩側各有一把靠背木椅。我父親總是坐在右側,而左側的椅子有時是我父親的一個把兄弟坐,有時就空着。八仙桌上有兩個清代的帽筒,上面畫的是《西廂記》中的故事情節。大家都在等——等一個人的到來,這個人就是我的六姨夫。記得每次總是在晚上六點鐘一過的時候,我六姨夫便會準時推開我家的門。長輩們一邊在嘴裡說“六姐夫來啦!”一邊把他讓到八仙桌的左手坐下。這時,我六姨夫會摘下眼鏡,從褲兜里掏出手絹擦一擦再戴上,然後接過我母親遞過來已經沏好茶的茶缸,用嘴吹一吹上面飄着的茶葉,喝一口便放下。這時,所有人都會瞪大眼睛,急切地盼望他繼續講昨天晚上中止的故事情節。我六姨夫沒有稿,全憑記憶,從沒有吞吞吐吐或卡殼的時候。他講的時候,屋子裡所有的人都會瞪大眼睛、屏住呼吸。每次都是講到晚上九點,不管別人如何勸或哀求他再講一會兒,他都會說:“好書不怕晚,明晚我再來。”這是我幼年模糊記憶中最清晰的情景,當時的我大約三四歲。他所講的這部書的情節,我沒有印象,也許忘了,也許當時根本就聽不懂。唯一能記住的,只知道這部書的名字叫《廢墟》——是一部鬧鬼的書。我六姨夫的大腦里為什麼會裝這麼多故事?這還要從他的經歷講起。關於我六姨與我母親的血緣關係,據我母親講,我外公的父親有兩房太太,而我外婆的父親卻娶了四房太太。大排行,我母親要朝我六姨叫六姐。至今,我稱她為六姨、而我母親稱她為六姐的這個人,究竟是哪位老先生的哪房太太的孫女或外孫女,我都算不明白。當我問到我六姨夫的出身的時候,我母親告訴我:“當年偽滿的時候,我六姐夫娶六姐時,看見六姐夫家的宅院一點也不比我家的差,他家住女眷的後花園比我家的花園還大、還氣派。”我六姨夫十六歲從偽滿國高畢業後,便在鐵路上當警察,二十歲便當上了警長。但是在日本人戰敗後,很多偽滿警察都被以漢奸罪入獄,而我六姨夫卻沒有。因為在他當偽滿鐵路警察期間,我外公的兩個晚輩被我外公派遣去延安尋找組織,後來又轉道去重慶尋找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並加入國民革命軍的抗日部隊,都是在我六姨夫的掩護下出的山海關。我大學畢業以後,總是回憶當時鄰居家的哥哥姐姐搬着板凳,來我家聽六姨夫講鬼故事的情形。於是,我便有了要把這本書整理出來的想法。後來幾經打聽,我找到了他們的家,才得知我六姨夫已於幾年前就去世了。當時的我確信,《廢墟》這部書就像講述這部書的人一樣——永遠不在人世了。我曾經多次向我的母親詢問《廢墟》這部書的出處,母親總是對我說:“你六姨夫偽滿時在鐵路上當警察,走南闖北,聽到的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可惜他講書的時候,你太小了。”最後她又告訴我,《廢墟》這部書的故事發生地,在東北的寒江市,當地的很多老人都能向你講一些這個故事的情節。從此,每到休年假的時候,我都要去寒江市——這座被青山綠水環繞的古城。我走街串巷、在茶館裡與老人們閑聊。無意中我有了新的發現:這部書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在延續。於是,我便把它記錄下來,講給在座的各位讀者。

王往二0一三年九月

第一章一箭峰和江神廟第一節寒江市老城區北面的老軍校大院里鬧鬼的傳聞,源自偽滿時期。而位於它西面五十公里之外的江神廟裡江神顯靈的這一傳說,卻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在正式開始敘述這個故事之前,我有必要把這個故事發生地的背景跟讀者交代清楚。寒江市位於將軍山脈向南過渡的高原地帶,其主城區位於寒江的北岸,它背靠北面的將軍山主峰——一箭峰,南臨寒江,寒江自東向西穿城而過,將寒江市劃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個大的區域。從航拍的照片上看,寒江北岸主城區的地形就像被寒江這把刀剖開的半個葫蘆,有葫蘆肚和葫蘆頭一大一小兩片區域。在寒江市的行政區域劃分上,北岸葫蘆肚部分被劃分為三個行政區,沿寒江北岸自上而下排列依次是東江區、中心區和西江區。沿寒江順流而下,過了葫蘆頸便到了葫蘆頭的位置。葫蘆頭的面積有葫蘆肚的三分之一大,整個葫蘆頭是一個行政區——叫老城區。寒江的南岸是一片廣闊的高原,它的面積比北岸四個行政區的總和還要大很多,叫江南開發區。八十年代建造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寒江大橋,是市區內連接江南、江北的主要通道。這裡是寒江的中游,處於崇山峻岭之中。順着寒江奔騰的激流,過了葫蘆嘴再向西五十公里,便是寒江的下游——下江縣。從寒江市到下江縣的公路,建在寒江北岸、將軍山的山腳下。驅車沿公路向下江縣方向行駛,過了葫蘆嘴一出市區,公路的右側是怪石嶙峋搖搖欲墜的懸崖峭壁,左側路基的下面是令人頭暈目眩、奔騰咆哮滾滾西去的寒江水。到了寒江下游的下江縣境內,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江面由狹窄而突然變得寬闊,憤怒的江水也變得溫柔。每到夏季的周末,寒江市的很多市民都開車到下江縣的寒江北岸度假。岸邊聚集了很多人,有的在江邊草坪上支起帳篷野餐;有的坐在江岸的欄杆上釣魚;還有個別水性好、膽子大的年輕人,他們三五成群地結伴躍入水流舒緩的江水中游泳。尤其是北岸遊船碼頭的兩側,因為江面風平浪靜,而且岸邊還有沙灘,所以到江里游泳的人都從這裡下水。但當地的人都知道,由於上游的江水奔流而下,在中游通過葫蘆嘴後,到了下游便在這平靜的江面下形成一道道暗流。即使是水性好、有經驗的當地人,在江面上一旦被捲入暗流,那麼也會在頃刻間被江水吞噬。熟話說,淹死會水的,打死強嘴的。雖然沿江的岸邊每隔不遠就有一塊寫着“危險!江中有暗流,禁止野浴。”的提示牌,但是,每年夏天到秋天,這裡因野浴而被淹死的人從沒少於過兩三人,最多的年份多達七八人。在七八十年代,經常有這樣的情景,岸邊躺着剛剛被打撈上來的屍體,很多人在圍觀,而不遠處的江水中依然有十七八歲的男孩子在游泳嬉鬧。每遇這樣的情景,當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總是一邊無奈地嘆氣,一邊指着碼頭北面一個丘陵上的寺廟說,寒江自古以來就有江神,江神每年都要派勾死鬼來這裡收人。下江縣碼頭北面丘陵上的江神廟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唐代,北方有一個強悍善戰的游牧民族常年侵擾唐王朝的北方疆土、掠奪人口和牲畜。而且後來在佔領下江縣寒江兩岸的廣闊平原後,又偷襲並佔領了邊境要塞寒江城,然後派重兵把守。得到消息後,唐王派一位能征慣戰的大將——神威將軍,率十萬大軍進行征討。當時的寒江城還很小,僅限於寒江北岸葫蘆肚到葫蘆嘴之間。因其北靠高山、南臨寒江,其東側又以無路可走的高山為屏障。所以,十萬大軍進入寒江城就只有從寒江上游乘船進入寒江城一條水路可走。但是,寒江城境內的寒江兩岸都是峭壁,又有重兵把守,龐大的軍隊只能乘船,冒險強行闖過重兵把守的寒江城到寒江的下游——下江縣,然後從下江縣的平原地帶登陸,再向上仰攻寒江城。一旦攻佔了寒江城,便可以控制下游一望無際廣闊平原。游牧民族的國王從各個部落調集了幾十萬大軍部署在寒江城內及寒江下游兩岸,準備在唐軍沿水路經過寒江城或闖過寒江城於下游登陸時將其一舉擊潰。沒想到,唐王的神威將軍派出一支千人的部隊以當地采參人為嚮導,突然出現在寒江城北面的山峰。從軍事上講,佔據了寒江城北面的山峰,便可以居高臨下火攻寒江城。於是,寒江城內一片大亂,士兵開始驅趕城內的幾十萬百姓遷往下游的平原地帶,又在城中架上乾柴準備焚毀寒江城。這時寒江下游聚集的游牧民族的軍隊和百姓,總數達上百萬人。如果唐軍在佔領寒江城後攔江迭壩再突然放水,下游的上百萬軍民無路可逃。就在兩軍劍拔弩張即將開戰的時候,神威將軍派人到下游的敵軍大營面見其國王告知說,若想兩國百姓免遭戰火,可以一箭賭輸贏。國王問來者,如何一箭賭輸贏。來人回答說,寒江城北山峰上,神威將軍向西的箭落之地,便是兩國分界之處。國王及滿朝文武大臣聽到大唐的神威將軍提出這樣的條件,都從心裡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知道,即使是草原最勇猛的武士,一箭最遠也不過能射三五百尺。於是便滿口應允並約定了射箭的日期。射箭的當日,神威將軍登上寒江城北山的主峰,在手下眾將及對方使臣的面前,年近五旬的他面向西方寒江的下游摘弓搭箭,一箭便射到寒江下游敵方大營的營門口——長達百里。對方國王和滿朝的文武大臣被嚇得大驚失色,他們驚嘆神威將軍的神威並敬佩將軍愛惜百姓的義舉,於是主動讓出寒江城及寒江下游平原大片的土地。神威將軍未損兩國一兵一卒便一箭定疆土。從此,寒江城北面的山脈被命名為將軍山,其主峰被命名為一箭峰。這便是將軍山脈和其主峰一箭峰名字由來的傳說。但事情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神威將軍因此被朝廷封為神威大將軍、爵封平北侯,並受命帶兵就地屯墾邊疆。戰事平定兩國修好後,神威將軍又派唐軍官兵向下游游牧民族的百姓傳授漢人的煉鐵、灌溉、耕作等技術,並允許兩國邊境的百姓通商通婚。於是處於兩國交界處的寒江下游平原,呈現出一片經濟繁榮的景象。在當時,寒江每隔幾年便發生一次大的洪災,山洪暴發時如萬馬奔騰。下游的游牧民族從遠古時代就流傳下來這樣一個惡俗,每年都要從部落里選童男童女各一名,在夏秋季節易發洪水的時候,選良辰吉日將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童男童女雙腳綁上石頭抬上羊皮筏。然後神漢打鼓、巫婆搖鈴,開始裝神弄鬼地抽風禱告,祈求江神保佑風調雨順,岸上成千上萬的百姓也一齊向江中跪拜磕頭。隨後在一片嘈雜混亂中,幾名壯漢將羊皮筏推向江中並隨手用手中的尖刀刺破每一個羊皮筏。伴隨着筏上的孩子撕心裂肺地呼喊和岸上孩子的父母親人呼天搶地地哀嚎,皮筏緩緩漂向江中。只須片刻,皮筏便會被卷進漩渦並掀翻,隨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童男童女沉入江中,唯有江面上零落的花朵和鮮艷的綵帶隨着江水靜靜漂向遠方。神威將軍得知下游部落用活人祭祀的這一惡俗後便出面制止,同時命十萬大軍同下游部落百姓一道修築堤壩,又向乾旱的地區挖掘了數條泄洪運河用於灌溉。於是,延續了千年用童男童女供奉江神的惡俗被終止了,寒江下游連續十年風調雨順沒有發生洪澇災害。十年後的這一年秋天,由於連降大雨引發山洪,寒江下游險情迫在眉睫。已是花甲之年的神威將軍騎馬在下游北岸江壩上巡查時,坐下的戰馬突然踏中一隻巨大的青蛙,那青蛙一聲怪叫落入江水,戰馬受驚後在江壩上狂奔數里後向波濤洶湧的江中縱身一躍,神威將軍不幸葬身寒江。在唐代,佛教正在中國盛行。於是百姓傳說,神威將軍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轉世,是專為拯救受苦百姓才降臨到人間,完成了佛主的旨意後已重返西天世界。於是,當地百姓為紀念他並祈求他繼續護佑兩岸百姓,便在寒江下游北岸他溺亡的地方北面的丘陵上修了一座寺院,取名感恩寺,寺中束髮端坐的塑像,便是被人們敬稱為寒江之神的神威將軍。後來又有人在神威將軍的神像前塑了兩座像——左邊是童男,右邊是童女。從那時起,寒江之神——神威將軍顯靈事便時有發生,一直流傳了千年。當地的人總是習慣地稱這座寺院為——江神廟,而且這個不倫不類、能夠讓人們誤以為是道家修鍊之處的名字卻一直延續至今,甚至連公交車站牌上的站名都寫着——江神廟。如果有外地人打聽感恩寺在哪裡,當地會有人不知道;但是若打聽江神廟,連穿開襠褲的孩子都會告訴你。人們將在江中溺亡的親屬的靈位供奉於江神廟中,不知是從哪朝哪代開始,但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他們希望自己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依然能夠得到神威將軍的庇護。在上個世紀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一夥從外地慕名而來的幾十名紅衛兵乘着兩輛大卡車來到寒江市下江縣,他們氣勢洶洶地要“破四舊”拆除江神廟、砸爛神威將軍的塑像。當地的百姓得到消息後舉着鋤頭、扁擔和魚叉,自發地聚集到江神廟前護廟。當這幾十名熱血沸騰、豪情壯志的紅衛兵面對上千名憤怒的當地群眾時,他們才感到真正的力量原來是蘊藏於人民之中。於是,紅衛兵們舉着拳頭、嘴裡高喊着革命口號,紛紛爬上來時的卡車溜之大吉。一座千年古廟,就這樣被人們保護了下來。今天,這裡已被當地政府開發為旅遊景點,江神廟也被作為文物保護起來。不光是外地遊客,即使是在當地,也有很多人來江神廟上香祈禱許願。於是,江神廟的香火比以前更加旺起來。這就是我們這個故事的發生地——一座青山綠水間的千年古城和一座千年古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