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此一時,彼一時。”親王銜多羅惠郡王奕詳不假思索的道:“西北叛亂自立,是因刺殺易知足而起,西北移民,修建鐵路,發展礦業,興辦工廠,廣墾農場,也都是元奇的手筆。

對於西北兩省而言,最大的敵人是元奇而不是朝廷,如今朝廷與元奇決裂,對西北的態度也應隨之改變......,如果西北能夠禮送皇太后皇上回京,與之結盟亦無不可。”

“與西北結盟?”奕哂笑道:“西北叛亂自立,乃是分裂我大清疆土,朝廷與西北結盟等若是授人以柄,一旦消息傳出,必然會遭受朝野上下攻訐,元奇必然會以此大做文章。”

“恭王是擔心名聲受損罷。”肅親王隆勤毫不客氣的刺了他一句,隨即接着道:“朝廷查封元奇銀行在北方各省的分行,與元奇已是徹底交惡,元奇興兵作亂已是無可避免!

以八旗新軍的規模和實力能夠抵擋元奇新軍的進攻?當前局勢,朝廷唯有聯合西北,才能抗衡元奇!恭王不會為一己之清譽而置大局於不顧罷?”

“倒也未必非要與西北聯手才能抗衡元奇。”禮親王世鐸緩聲道:“有英法俄美等國的積極支持和大力援助,朝廷也能抗衡元奇。”

“援助?”肅親王隆勤不屑的道:“北方海域實際上盡在元奇海軍的掌控之下,如何援助?英法俄美等國即便有心援助也無能為力。”

“不能直接援助,還可以間接援助。”禮親王世鐸不慌不忙的道:“南非的金礦是元奇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南美的硝石、黃銅也都是重要的戰爭資源。

再說了,直接的軍事援助也並非不可能,海路不行,還有陸路,與俄國的鐵路很快就會全線通車,西北不會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甭說那些沒用的。”肅親王隆勤擺了擺手,“元奇海軍戰力無雙,兩次南非海戰打的歐洲各國海軍聞風喪膽,在沒研製出魚雷之前,英法不可能再挑起海戰,要想抗衡元奇,當前唯有聯合西北。”

聯合西北就能抗衡元奇?奕瞥了他一眼沒吭聲,心裡很是不屑,時代不一樣了,大清入關之時憑藉十餘萬鐵騎就能縱橫天下,如今是熱兵器時代,不論是朝廷還是元奇甚至是西北,輕易都能聚集起百萬大軍,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是金融、工業、交通、通訊等,而這些卻都掌控在元奇手裡。

毫不誇張的說,通過數十年的發展,元奇早已牢牢掌控住了大清的命脈,抗衡元奇,那無異於是拿起雞蛋碰石頭。

不過,肅親王隆勤近乎固執的堅持聯合西北,倒是讓他排除了嫌疑,朱山海背後有沒有人目前還難以確定,若是背後有人也斷不至於如此迫不及待的跳出來態度鮮明的要求聯合西北。

見的有些冷場,惇親王奕誴悶聲道:“與元奇還有沒有迴旋的餘地?”

“情況我已經通報了。”奕緩聲道:“西北叛亂自立,易國城為之震怒,要求朝廷大幅裁撤八旗新軍,並成立安委會以統一兵權,對這一無理要求朝廷自是不允。

前些日子南方各省的輿lùngōng訐就是因此而生,如今咱們不僅是利用《京報》攻訐易國城,又為維護穩定北方金融秩序查封接管元奇銀行在北方各省的分行,矛盾不斷激化,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

“既然沒有迴旋的餘地,那就慎重考慮與西北的關係。”惇親王奕誴沉聲道:“當務之急是儘快迎回皇太后皇上。”

禮親王世鐸附和道:“還是惇親王看的透徹。”

假意沉吟了半晌,奕才開口道:“既如此,就由禮親王、肅親王負責與西北洽談,力爭儘快迎會皇太后皇上。”

說著,他看向載漪,道:“目前的情形,我們必須做最壞的打算,做好與元奇開戰的準備,暫時先召回退役官兵,禮親王和載漪協助陸軍部儘快展開徵兵事宜。”

頓了頓,他接着道:“惠親王協助寶鋆與各國進行談判,爭取大額戰爭貸款。奕謨素有文名,負責輿論引導這一塊........,還有資政院,諸位要儘力安撫遊說那些議員,是元奇咄咄逼人,朝廷是不得已而奮起抗爭。”

就在京師的官紳士民還在對朝廷為維護穩定金融秩序查封元奇分行之事議論紛紛之時,又有消息傳來,內閣已經下令,着原本為征伐西北而調往陝甘兩省以及哈密等地的八旗新軍各部就近趕赴山西、河南、直隸各個軍事要地。

這完全是要與元奇開戰的節奏,京師內外頓時就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反應快的急匆匆的qiǎnggòu各種生活必須物質諸如糧食油鹽之類的必需品,一些商賈則是看到了商機,紛紛湧向電報局和電話局。

因為元奇的重視,大清的通訊早已是今非昔比,有線電報已經普及到鎮一級,有線電話在各省也漸次鋪展開來,一時間電報頻傳,電話不斷,消息很快就散播開來,戰爭的恐慌從北向南迅速蔓延開來。

上海,鎮南王府,長樂書屋。

趙烈文將厚厚一疊電報放在易知足的案頭,笑道:“朝廷查封元奇銀行在北方各省的分行等若是捅了個馬蜂窩,這些都是強烈要求向朝廷開戰的,各省大員議員都有......。”

易知足漫不經心的翻開了幾張電報,雲淡風輕的道:“惠甫怎麼看?”

“侵犯到切身利益,一個個自然是急紅了眼。”趙烈文臉上依然掛着笑,“不過,由此亦可見,各省大員議員都已與元奇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也有人是在進行政治投機。”易知足漫聲道:“這陣勢,他們是料定元奇必然會進行強有力的還擊。”

說著,他從案頭翻出一篇文章遞過去道:“這篇《攘外必先安內》明天着《滬報》發表,署我的筆名,眼下朝野上下怕是都眼巴巴的等着看元奇的反應,咱們先亮明態度。”

。m.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