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次日,即三月二十八日,趙禎召集政事堂諸位相公,決定赴陝西主持編戶齊民一事的人選。

當聽到自己的名字時,高若訥整個人都麻了。

莫非這就叫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他處心積慮想和宋庠一同把范仲淹趕到陝西去,結果最後這事竟然落到了自己頭上?

“高相公意下如何?”

當官家一臉溫和詢問此事時,高若訥除了暗罵某個罪魁禍首,也只好違心地答應:“臣……願赴陝西。”

從旁諸位相公表情各異,其中最為惹眼的當數范仲淹、龐籍、宋庠三人。

相較范仲淹似乎是想笑但又覺得不合時宜,龐籍倒有些羨慕高若訥,因為他其實也想主動請纓赴陝西主持此事,只是怕離京容易回來難,但若是能與趙暘一同前往陝西,後者那是肯定能把他帶回京中的。

可惜他與趙暘的關係也就一般,彼此並不算熟絡。

至於宋庠,他在權衡一番後怕也覺得這並非壞事,故沒有替高若訥說話。

於是官家命知制誥擬詔,授高若訥參知政事兼樞密副使,權差遣陝西經略招討安撫使,其中“權差遣”三字,代表此職位是臨時且專門為編戶齊民一事所設,事成之後便取消,畢竟陝西原本就有常置的經略安撫使。

而趙暘則被任為高若訥的副手,出任陝西經略招討安撫副使,並授予可指揮調動天武第五軍的權限。

副使所握兵權竟比主使官還要大,歷來倒也罕見,不過放在趙暘身上,諸相公卻也見怪不怪,哪怕是范仲淹,最近也逐漸適應了。

這個消息很快便傳到朝中,不少人暗暗嘲笑高若訥,畢竟誰都看得出來,趙暘主動舉薦高若訥,純粹就是覺得這傢伙容易拿捏,要不然,龐籍、韓琦,哪個不比高若訥更合適?說到底還是趙暘與龐籍、韓琦不熟,不敢貿然舉薦,以免日後主、副職意見不合而僵持不下。

也有人暗中羨慕高若訥。

在這些人看來,此番高若訥赴陝西主持編戶齊民一事,那是註定可以成功的,畢竟西夏即將面對遼國的進攻,分身無暇,不太可能從中作梗,因此即便陝西當地蕃民不滿,那也僅僅只是當地蕃民的問題,宋國在陝西的兵力足以鎮壓,這不就是白撿的功勞么?

對於這些風言風語,高若訥也只能充耳不聞,同時暗暗安慰自己:再怎麼說他如今也是參知政事兼樞密副使,儘管不能長久,但也足以在他的資歷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日後未必不能再往上走一步。

畢竟誰都知道陳執中是如何繼續保留有首相的職位,不就是唯命是從嘛,他高若訥也可以。

同日,來自兩浙路臨安的畢升一家數口,終於在三司轉運司的送護下抵達了汴京,一臉懵圈地前往工部本衙報道。

跟上回范純禮的經歷差不多,畢升一家幾口也被工部本衙外那些天武第一軍禁衛嚇了一跳,連忙取出誥身以及臨安批發的敕碟,天武第一軍第三指揮鄭榮一瞧,立刻猜到畢升一家乃是趙暘請來的,急忙派人稟告衙內。

不多時,趙暘便親自出衙迎接,見衙外站着一個老頭、四名中年男子、三個十來歲孩童以及數名婦人,心中也有些懵圈,試探問道:“在下趙暘,不知幾位哪位是畢升畢賢工?”

連說兩遍,畢升父子才聽懂趙暘的汴京口音,隨即那名老頭操持着臨安口音惶惶不安道:“當不起賢工之稱,小老兒正是畢升。”

趙暘倒是能聽懂臨安口音,不禁睜大眼睛,畢竟在他記憶中,或者更確切說是書本中的形象,畢升不過四五十歲,但今日親眼所見他才發現,畢升最起碼六七十歲。

他又試探道:“可是開創膠泥活的畢賢工?”

“正是小老兒,但不敢妄稱賢工。”畢升連連擺手道。

確認無誤,趙暘趕緊將畢升一家請入衙內,請至他的案房內。

來到案房,吩咐衙內吏人奉茶,趙暘又請畢升一家就坐,但由於畢升一家足足十幾口人,他案房內沒有足夠的座椅凳子,又吩咐人去搬來座椅板凳。

隨即,他既是告罪同樣也是表達心跡道:“辛苦諸位千里迢迢從臨安趕來汴京,在下趙暘,目前愧居工部郎中一職,之前聽文通兄提及臨安有賢工改良印刷法,自創膠泥活字術,故我奏請朝廷將賢工一家請至工部,未曾事先與賢工商量,萬分抱歉。……希望兩浙轉運使及臨安知州未曾強迫諸位。”

此時畢升才知道眼前這位小郎君竟是工部郎中,嚇得連忙起身回禮,連連說道:“上官言重了,承蒙上官器重,小的父子感激還來不及,豈敢怪罪?”

趙暘只好又招呼畢升就坐,交談期間,畢升也介紹了他的家人,包括老伴與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四個兒子,及四個兒媳婦和三個孫子,畢文顯、畢文斌、畢文忠。

一家總共十三口,皆被兩浙路轉運使及臨安知州弄到了汴京。

雙方聊了片刻,沈遘亦帶着弟弟沈遼聞訊而來,見到畢升後笑道:“畢工,還記得沈某否?”

“咦?”畢升眼眸中露出幾許驚喜,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四人也如釋重負。

原來,去年沈遘在臨安城內購入畢升用膠泥活字法印刷的書籍,覺得新奇有趣,便主動找到畢升,雙方就膠泥活字法交談許久,包括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四兄弟,因此自是熟絡。

有沈遘兄弟在場,畢升父子幾人看得出來輕鬆許多。

而趙暘也適宜地介紹沈遘:“文通兄,諸位應該不陌生,今年科舉三元狀元,當前任火藥案案使,待我離京後,將代我出任技術司司使一職,日後畢工一家若有何需要,可以與文通兄商量。”

由於趙暘昨日回到工部衙門後,便已和范純仁、沈遘、呂大防等人提及過準備前往陝西一事,引得眾人紛紛稱讚,因此沈遘自然也不例外。

事實上,范純仁、沈遘、呂大防、錢公輔幾人都希望與趙暘一同前往,哪怕是做個軍中主簿也好,畢竟就像趙暘說的,此次赴陝西編戶齊民,關係到日後宋國征討西夏,一眾進士自是一腔熱血。

趙暘好說歹說才說服眾人,最後經眾人商量決定,由范純仁、文同二人充當幕僚,陪同趙暘前往陝西。

本來趙暘有意叫范純仁多陪伴父親范仲淹,但拗不過范純仁。

順便一提,范純仁的決定得到了他父親范仲淹的極力贊同,也不知老范是不是覺得自己不方便此時前往陝西,於是就派兒子陪同趙暘前往。

但不可否認,有范純仁陪伴,自然有利於趙暘結識甚至招攬范仲淹昔日的那些老部署,比如王亢、郭逵。

可惜趙暘最希望結識的狄青,目前在宋遼邊界的真定路一帶任職,短期間內應該是無緣得見了。

交談期間,趙暘也曾試探畢升父子是否改良與掌握除活字印刷術以外的技術,但試探的結果讓他頗為遺憾,即畢升父子僅掌握與印刷術相關的技術,並無其他發明,這令趙暘感到遺憾之餘,亦破除了他心中一個迷信:即便青史留名的名匠,也未必事事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