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斗室之中張華軒暗自笑。北方大局簡直是一點變化沒有除了咸豐一夥狗急跳牆簡直是把八旗全部武裝起來了。除此之外殊無變化可言。

他倒知道咸豐現在手裡有幾個旗人中的人才在當時的八旗來說也算不錯。

推肅順。

雖然在懿貴妃葉赫拉拉氏蘭兒眼裡肅順實在不成話驕橫跋扈簡直不把咸豐之外的任何人看在眼裡。不過公允來說肅順是旗人中難得的人才。

他自己也看不起其它的旗人。總是嚷嚷:咱們旗人裡頭有能用的人才?那些大爺除了唱戲溜狗吃火鍋還有別的能耐不成?

這麼一嚷總歸會得罪人。不過漢人之中他籠絡的極好。曾國藩的湘軍能起來得益於肅順支持良多若不是肅順破除滿漢之見着意培養漢人督撫南方還不知道要糜爛成什麼模樣。

這一點度量就極是難得。清季末年親貴掌權排斥漢人所有重要權柄都操持在親貴手中連旗人也不信任更不必說漢員。肅順與咸豐當著此時一時間天下皆反有此度量怪不得延續了清朝幾十年的統治。

除了度量之外也頗有治政才幹。聯軍上岸通州一戰破僧王勝保肅順護駕送咸豐逃往熱河秩序井然大駕絲毫不亂從駕官員儀衛森嚴這些皆是肅順操持大亂之時有此成績足見平時馭下之嚴威望極高。

到了熱河。肅順掌管大權后妃用度都敢百般裁撤根本不懼得罪任何人。這樣一個的大員在清季實屬難得。

除了肅順之外當有恭親王奕、文祥等輩。亦屬難得的親貴八旗人才。敢做事也很精明清朝氣運當時不絕從親貴人才很多這一點來說也並不算是僥倖了。

“俱往矣啊!”

在默想品評當時北京人才的時候張華軒居然頗有感慨。北京剩下的幾個王公旗人地人才。頂不得用了。

漢人的名督撫才是中流砥柱可惜曾文正公已經死難殉節據說北京給他一個文襄的謚號在曾某人大功未顯之時謚為文襄算是褒獎他死於君難地忠節也算是難得的美謚了。

曾左李胡四人。曾死。李鴻章與左宗棠兩人現在都在淮軍之內都任副總鎮的要職胡林翼在湘軍集團中原本也不是什麼忠心耿耿地人物常有人言胡不死湘軍可能不會解散。進則謀取天下。退也是各保富貴形同藩鎮。今曾死。胡的威望雖高卻不足成為湘軍新領跟隨曾國藩的幕客大將們星散有之投淮軍有之各自為戰有之胡林翼不足為圖了。

當時人才不外京中一脈湘軍一脈李鴻章的淮軍皖系是一派現在張華軒已經吃下整個皖系中的人才湘軍一脈中也有不少人歸順幾派之外的人才也着實招納了不少。這樣放眼天下淮軍已經幾乎盡得當世人才而求是學堂地儲備又是其餘各處不能比的。歷朝各代建國之初總會人才興盛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淮軍確實具備了得天下的一切要素了。

“不知道李少荃得信之後會如何做?而淮軍第六第九兩鎮已經合駐一處左季高和李少荃見了面不知道是如何模樣?”

張華軒做如此的悠然是想也實在是因為大事已了放眼國內沒有敵手是意料中事這幾年來處處布局好似國手下棋布子在先其餘的事就不必提了。倒是最近與英軍一戰檢驗了淮軍戰力打壓了英人氣勢短期之內居然不敢來封鎖海州這樣等英法調集好大兵再來總得大半年功夫那時候大局定了可以從容應付不再是壓在他心頭的難以排解的大事了。

海州一戰淮軍雖然以多擊少不過總歸看起來淮軍的戰鬥力是與英軍在一條水平線上地。因為海州一戰地步卒原本就是二級防備軍隊能打成那樣殊為不易要知內鎮兵丁上過戰場的百中無一而淮軍精銳這幾年哪一天不在打仗?

真打起來淮軍精銳對着英軍勝負參半雙方的訓練與經驗都差不多武器相同所看的不過是人數、火力輸出幾樣淮軍樣樣都不吃虧!而且國內做戰對着外夷士氣之高不必說了補給起來英軍豈能是對手?

所以不要看英法兩國氣勢洶洶集結了五萬人馬意欲來圖張華軒心中清楚等他們五萬人到了淮軍的中軍鎮能擴編成一萬人的大軍鎮其餘淮軍主力能有二十萬人內鎮也有十萬人以上五萬英法聯軍在海上盡可耀武揚威不過除非他們不登6做戰不然非得吃大虧不可。

這樣一來張華軒還有什麼可操心害怕的?現在在徐州過幾天再到濟南然後北京一下就大搖大擺到京城入紫禁城一掃妖氛這是何等地丈夫偉業幾年時間他做到了!

大丈夫提三尺劍平定天下淮軍舉事並不容易南有太平北有清廷而還有英法外侮由此幾條張華軒相信自己將來會是一個傳奇。

大帥地軍令與私信當然都當著緊要公文一體傳送。清朝的驛站系統較為達明上諭和廷寄等都由兵部往全國各地計明裡數每天固定要走多少都有詳細規定。比如咸豐帝逃難到熱河由熱河至京師三百一十六里朝由軍機明上諭晚間即到這還是慢地。最快的當屬八百里加急。

地方督撫往京師呈送消息也可以用加急不過督撫一般只能用四百里加急遇着大員出缺或是緊急戰事可以用六百里加急。最快的八百里加急非得極為重大的事情才可使用不然就會受到斥責。

淮軍的驛站系統已經全部改為郵傳政改之後已經正名為內閣郵傳部。分為官用與民用兩種凡淮安與各地官府聯絡政令就算是公文郵傳部會根據公文的緩急程度是與民間的信件物品和人員一起上路又或是單獨急車送。民用就簡單又複雜林林總總可以說除了屍體無所不運。

據說年前郵傳部有意推出一種長途靈車專門接受運屍的業務後來考慮到害怕影響到普通民運這才做罷。要不然倒是一筆財源。當時人最終落葉歸根死在外頭魂魄不得返鄉最是凄慘不過所以全國各地都有義莊專門接收那些一時不能返鄉歸葬的屍。而運屍回鄉費用極大不是豪富官宦之家不能為郵傳部也是急着開源連這種主意也打上了。

淮安各部商業化的程度極高各部大佬當然是以當時的士紳讀書人來做司官中卻是有不少商人出身的頭腦靈活用士紳的話說是見利忘義不過張華軒倒是覺得這未免有些雞蛋裡挑骨頭。他可是真正見過見利忘義的商人毒奶粉毒大米毒油什麼不做?現在的商人賺錢不忘回報鄉里修橋補路遇着災年要做善事不然鐵定被人指着脊梁骨罵與後世商人比起來一個個是不折不扣的大善人才是。

民用和官用郵傳是這樣不過帥府所給淮軍的便是軍用。軍用系統與民用不同雖然驛站地點也是一樣驛站驛卒也是同在一起不過軍用的驛馬和驛卒是從屬於淮軍系統內部的民用和官用再急也不能借用而所急件也是與清廷的加急系統一樣分門別類按着等級往外送。

到河南的急信從徐州到歸德用的六百里加急兩天不到的功夫就可以送到無疑。在張華軒寫好信後他的軍事參議也幫着擬好了給各鎮長官的公文一併送。

淮軍的中央系統自然各有部屬分工詳細並不衝突。不過張華軒身邊的幕僚卻是門類不同原本淮軍幕僚是學的湘軍一招幾十人各自負責。後來閻敬銘與丁寶楨等人分了出來成立沖門各自管事。張華軒的幕僚隊伍卻一直在漲現在幾近百人。這其中不乏左宗棠與張之洞這樣的名人。

不過在讓他們分別管事顯然不妥。淮軍的糧台就是總後勤部軍事管理有軍令部還有軍法、軍情各部軍事計劃擬定有總參。幕僚們不管事就浪費了這些人才放下去一時半會還不能融入淮軍與文官系統之中於是藉著政改索性就把幕僚也系統化了。分為文官參議幕僚與軍事兩種文官參議長官是薛福保薛家一門三人現在都在淮軍內長兄現為洪澤縣在地方上政聲很好二弟福成則為張華軒的文參議領總責其成。其部下也是分別對口負責和內閣的各部門合作一起對大帥負責。至於軍事參議領則打算將來由淮軍老人中挑一個來做現在給了名議也是分別對軍中各部門負責。

專責與淮軍內傳驛系統負責的參議把張華軒的私信與文書一併封漆弄好交待下去兩信就由中軍交給軍驛的負責人再分下去兩人四馬即刻起身趕往河南。/dd

ddid=contfoot/ddddid=tipscent/ddddid=footlink/ddddid=tips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