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二百二十二章新大6

明惟庸的確是幹練點起事情來動作很快。經”剛策戈,大明第一家正式意義上的劇團一南京慶余社於明歷七年三月初十成妾,而其第一齣戲劇《青衣鎮》經過一個。多月的排練,於四月二十日正式在南京錦繡樓劇院演出。

由胡惟庸出面,劉浩然帶着皇后薛如雲觀看了場演出,李善長、馮國用、汪廣洋、陳遇、周禎五位大學士,十位直學士均帶着家眷出席,整個錦繡樓被大內親軍圍了個水泄不通,而慶余社被人人過關,內外內搜查了五遍。由於這是一出武戲,需要用到“戲劇兵器”結果全部被下令用木頭加油漆取代了,嚴禁任何有“殺傷可能性武器”的武器出現在皇帝陛下和眾學士面前。

《青衣鎮》以五代十國末年為時代背景,講得是徊州的一個地方小、鎮生的故事。主角是該鎮一個叫王順保的獵戶,他勇武過人。名震江淮。北周鎮淮軍慕名請他入伍,卻被其以不願捲入兵戈之亂為由拒

了。

時值南唐元宗李螺自恃實力強大,出師滅閩、楚之後,又聯合契丹、北漢攻後周,進圖中原。而北周世宗柴榮為了避免天下遭受契丹勢力入侵和繼續陷入分裂。也為了早日一統天下,結束戰亂。便納比部郎中王朴所獻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進軍方略,決定先攻南唐,於是展開了北周南唐江淮戰役。

由於大明所奉的正朔是前宋,而前宋繼承的是後周的“家業”所以北周軍隊和北周世宗皇帝就被描寫為正面勢力和人物,進行的戰爭也是一統天下的“正義戰爭”軍紀也相對較好,造成兵禍的多是南唐的無德之師。

但是戰爭一打起來。老百姓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王順保的伯父王四才帶著兒子王三狗上山砍柴,結果路上遇上兩軍交戰,王三狗為了掩護父親,被亂箭射死。老年喪子的王四才抱著兒子的遺體痛哭道:“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戰爭打了幾個月,昔日繁華的青衣鎮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每日都要舉辦喪事,每戶都有未亡人。最後,當北周取得勝利,佔據江淮之時,王順保也幡然醒悟。“裂土分國是那骨肉相割二為兒孫不再受那亂世兵災苦,王順保願輕這七尺之軀。”最後毅然投入北周的鎮淮軍。

《青衣鎮》吸取了北曲、戈陽腔、江淮小調等曲目和唱腔。以中都合肥“官話”為基準,多用民間俗語俚話,讓百姓們覺得非常親切,而唱腔又多高亢悲涼,充分演繹出亂世中那種生離死別,朝不保夕的痛苦,最後的結尾更是有畫龍點睛之妙,充分點出中原王朝只有統一,百姓們才能過上好日子,才有能力對抗外敵的入侵。

《青衣鎮》獲得很大成功,在場的所有觀眾都為之叫好,而劉浩然、李善長等人也看出這其中的深意。一個時辰的演出,劉浩然、李善長等人還親切“接見”所有參加演出的慶余社演員,讓其中三位激動地暈過去了。

《青衣鎮》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其他正在籌建的劇團,不幾天,大明6軍部成立的火雲社成立,並推出了以常遇春為原型的《戰太平》和《兀魯回河》,大明海軍部也不甘示弱,兩日宣布成立了長平社,推出了以海軍將領陳氏兄弟為原型的《海津鎮》。

接着禮部以崑山腔藝人為主組織了南華社,推出了以崑山腔為主的《卧薪嘗膽》,講述春秋越王勾踐光復失土的故事,並穿插了范蠢和西施的愛情故事,不僅凸現了勾踐的復國的恆心毅力,更突顯了范蠢和西施為了復國大業甘心犧牲個人愛情的“高尚品德”

以永嘉戲曲藝人為主組織了嘉華社,推出了以永嘉戲曲為基礎的《琵琶記》,該劇改編於溫州瑞安文人高明的《琵琶記》,將原本遵守封建衣板,恪守婦道的趙五娘改為忠於愛情、敢於追求幸福的“新女性”將原本忠孝難兩全的蔡伯嘴也做出較大改動,即妄畫出蔡伯唔身上代表了當時文人的軟弱和複雜心理,又描繪出他在當時的**、黑暗的官場中奮力掙扎,最後因為個人堅守的信念和對愛情的忠貞,擺脫了一次又一次的誘惑,最後與一路行乞進京尋找丈夫的趙五娘團圓。辭官離開了官場。

以戈陽腔藝人為主組織了戈陽社,推出了以戈陽腔為基礎的《正氣歌》,描述了宋末忠臣文夫祥誓死抗元的故事。

以秦腔藝人為主組織了長安社,推出了以《金沙灘》,《朱仙鎮》等曲目。其餘的劇社還有七八家。

這些戲曲很快風行了大江南北,但是其中表現最出色的是慶余社、南華社和長安社。

慶余社由於是第一家“官辦劇社”加上它吸取了安徽徽州、池州、太平的徽池雅調,戈陽腔,淮西腔甚至秦腔的特點,即有粗擴激越,又有柔和清麗,所以在達官貴人和南京、安徽一帶百姓中最受歡迎。真正做到了雅俗共

南華社吸取了永嘉曲等南曲風格,伴毒上多用絲竹管弦樂器為主,聲腔華美婉轉悠長,表演手法上多有唯美含蓄,儒雅而又風流,故而受江南文人喜愛。

長安社的秦腔表演樸實、粗礦、細膩、深玄,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蕩,最為大明軍人喜愛,所以火雲社和長平社最後乾脆併入長安社,成為軍政司下屬的頭號

團。

經過一番洗牌之後,夫明主要形成了徽劇、崑曲、秦腔三大主流戲曲,而各省在禮部的指導下也成立了各地方戲曲團,推出有地方特色的劇目,有了這些基礎,胡惟庸開始準備着手各地戲曲的全國大會賽。

四月,正當《青衣鎮》紅遍大江南北時,武昌衛戍區大都督朱亮祖在《勝利報》上表署名文章。指出現在天下一統乃是大勢所趨,而巴蜀、雲南依然被地方勢力割據。這是對兩地百姓的最大貽害。朱亮祖在文中指出,武昌衛戍區十幾萬將士已經嚴正以待,只要皇帝陛下一聲令下,定當前仆後繼,赴湯蹈火,完成大明統一大業。

接着長江第一三艦隊也表類似言論,一時間,收復巴蜀雲南,統一天下的聲音越來越響亮,大家都在猜測,估計今年內大明應該會對巴蜀的偽夏動兵。

四月中,劉浩然突然接到通報,前往東方探險的船隊回來了。

這支探險船隊自明歷四隻八月底出,在外漂泊了近三年,終於回

了。

這支船隊很順利地穿過白令海峽,在冬季到來之前趕到了金牛灣的東部港口一遠東港,在這座由大明捕鯨船隊建立的簡易停泊港過冬。明歷五年春天,船隊沿着海岸線南下,找到了一座現人跡的島嶼,由於在這裡現了一條藍色的怪魚,所以這座島被命名為藍魚島,並在島上建立了一座前哨站,與島上的土著人、努特卡人)和誇扣特爾人)交換了非常珍貴的皮毛。

接着船隊繼續南下,於五月找到了一條大河的入海口,由於當時月小好6上有火山爆,於是這條河被命名為火山河,並在入海口建立前哨站一火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