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说网

“开城门!”

城楼上的唐军士卒对着城下大喊道。

城楼前,三百银枪孝节军骑着马列队整齐,看起来颇有气势。方重勇骑在马上,位于队伍的最前方,看着面前这座西域当中不常见的雄壮关隘,心中不由得啧啧称奇。

很快,城关的大门被打开,这座夹在两山之间,宽度不足百米的城关,终于“张开嘴巴”,露出门那边的景色。

那是曲折幽深的谷道,一眼望不到头。两边都是石头山,不算高耸挺拔,但绝少树木,甚至可以说是寸草不生。

任何一支军队,穿过这样的谷道,都要小心再小心。

李栖筠对身旁的方重勇介绍道:

“这里便是焉耆镇的西面门户铁门关,归焉耆守捉管理。平日里若是没有通关文书,私自过关者囚一年。平日里通关文书颇不好办,几乎都是做生意的商人才走。

只要有数百锐卒守住这里,焉耆镇以西的敌人就无法通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言语间颇有些自豪。

铁门关所在山谷本来并无关隘,是唐代以后才修成了这座雄关。作为一个大唐官僚,心中自豪亦是人之常情。

方重勇微微点头,唐军正式编制里面并无“焉耆守捉”这个单位。但是焉耆镇却把零零碎碎,分布在各处烽火台与关隘的守军统一编成了焉耆守捉。也算是“因地制宜”了。

这是属于安西都护府的地方部队,平日里不会参与调动,跟安西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大唐军制的复杂之处便在于此。

方重勇现在要抓紧时间阻止高仙芝带兵出征,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理安西四镇的政务,要不然,焉耆镇很多事情都值得调查研究一番。

联想起李栖筠这番话,方重勇意兴阑珊的轻叹一声说道:“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小小一个铁门关,又岂能挡住汹涌民意。”

他显然是对高仙芝顾头不顾腚的盲目征战,内心有所不满。

李栖筠不知道方重勇为什么要这么说,只好轻轻点头,不置可否。

在方重勇看来,大唐“天兵”一路向西,各处绿洲小城百姓皆出城迎接,赢粮而影从支持王师西进,这只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幻想。

事实上,焉耆与龟兹,当年都与大唐经历了从友好到交恶的过程。

没错,一开始是接纳而且表现得非常友好的,但后来却直接翻脸了。其间的原因无关善恶,只与利益冲突有关。

大唐染指焉耆与龟兹,乃是出于经略西域的需要。这两地对于大唐在西域的扩张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

而普通的羁縻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大唐在西域的军政部署。所以像高昌国那样编户齐民,都是势在必行。

可是大唐这么想,焉耆王与龟兹王却不这么想!

要是这两地被大唐编户齐民了,那他们也就从王族沦为本地大户了,换言之,他们会失去目前所有的权柄。

这谁能忍呢?

于是你死我活的冲突在所难免,焉耆王与龟兹王还引入西突厥势力助拳,当然了,也还是挡不住唐军铁骑。

这个时代的人,看到的都是唐军从东边来,看到唐军各种拳打不服。

而方重勇的目光,却已然看到唐军从西北返回关中,大唐的势力在西域收缩。

那时候,会不会有人想卷土重来呢?

大概还是会有的吧。

高昌国已经叫西州,并且朝廷派遣了刺史管理,一如河西五州。可为什么焉耆镇却是以“镇”命名呢?

因为这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均田,但多半都还是军屯,一切也基本上以军管为主。

既然是军管,那也就是意味着这里其实并非那么安全,一旦唐军在西域收缩势力范围,那么焉耆也不是很安全。

哪怕没有吐蕃人来搞事情,这里也会有地方强权慢慢崛起的。

中原政权控制这里费了老大劲,失去这里却是轻而易举。

自己如今作为西域经略大使,还能做些什么呢?

以什么身份,以什么立场去做事呢?

方重勇这一路上都在考虑这些问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啊!”

方重勇忽然自言自语了一句,在外人看来莫名其妙的话。

“节帅,您不用操心。到时候那高仙芝若是不听号令,拿掉他的兵权便是,还有什么心忧之事呢?”

何昌期凑到方重勇身边低声说道。

“不是高仙芝的事情,多说无益。”

方重勇摇了摇头说道,已经策马走进铁门关的门洞之中。这座关隘非常“厚实”,门洞长数十米。以西域这边的生产力条件来说,当初建立这座铁门关,大唐可谓是下了血本。

那绝不是在西域随便玩玩就回家的!

焉耆镇是出西州以来的第一站,本地水资源又非常丰沛,乃是深入西域的桥头堡。某种程度上说,战略地位甚至还在无险可守的龟兹城之上。

“越是向西,大唐的力量就越是薄弱。你们都要谨言慎行,安西军十将白孝德就是龟兹旧王族出身。安西军中,如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须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

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

方重勇告诫何昌期说道。

“请节帅放心,到了龟兹,末将就把自己的嘴巴缝起来。”

何昌期咧嘴笑道。

方重勇无奈叹息。何昌期现在答应得好,到时候遇到什么状况可就未必了。

……

夏季到了,长安城内十分炎热。来往的路人都是挥汗如雨,精神萎靡不振。

狭窄的东市西市内如同蒸笼烘烤,让每个在里面做买卖的人,都感觉自己像是红壳子的龙虾,已经被蒸熟了一样。

长安热,兴庆宫自然也不可能凉快。那么此时此刻,大唐天子在哪里避暑呢?

难道是在温泉遍布的华清宫?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华清宫条件虽好,但向来就是冬天避寒的地方。天气寒冷时,温泉池附近如同春天一样温暖。

这里可以避寒,却不能避暑,确切的说,华清宫夏天更热,已经年过花甲的基哥,当然不可能去华清宫忍受这种酸爽。

年轻的时候倒是可以去体验一下夏日温泉的情趣。

所以基哥到底去哪里了呢?

答案是他在一帮神策军与宦官的护卫下,来到了长安城南数十里不到的黄峪,住在山上的翠微宫纳凉避暑!

黄峪是一座山脉,长约八公里不到,山上树木茂密,还有山泉位于其中。

这里风景优美不说,夏季还非常凉爽。

其上山的山道,就是当年太宗特意派人主持修建的,具体来说,在贞观二十一年太和宫扩建的时候,太宗利用之前组织起来的民夫,扩建完太和宫后,“顺便”在这里修了个避暑用的翠微宫,作为太宗的夏日行宫。

基哥一住到翠微宫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宗当年夏日也在此办公,他一来这里,就感觉特别的凉爽舒适,妙不可言,于是干脆就不走了。

他命人将梨园的乐师和舞姬叫了一批技艺精湛的过来,夜夜演奏西域的乐曲,跳胡姬的舞蹈,日子逍遥快活似神仙。

然而,有权有势的人里面,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基哥这样感觉快活惬意。也有一些人食不甘味,坐立不安,焦躁得恨不得咆哮怒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