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571章蘭州肅王

蒼茫的大漠上,一支隊伍正在前進。

高務觀為了重新取得和中亞的聯繫,帶着禮物和護衛一路向西,重新開闢陸上絲綢之路。

從河套地區向西,一共有兩條路。

一條是從更加北方一點的蒙古高原走,這裡因為靠近北方,游牧民族眾多,如今是吐魯番汗國的控制範圍。

另外一條則是從固原繼續向西,從蘭州往西經過西域諸國,進入到葉爾羌汗國的勢力範圍,然後再繼續向西和中亞的勢力接觸。

高務觀選擇的是後一條路。

固原是明廷控制的衛所,也是九邊重鎮之一,不過從土木堡之變之後,明廷對於西域的控制力下降,在西北這些衛所,明廷只能控制一些重要的軍事要塞,或者佔據重要的城市。

其實如今西域的貿易相當的發達,只不過明廷最西的貿易中心就是蘭州城,而中原的商人很少會繼續向西,直接和中亞商人貿易,他們只會在蘭州交換一些西域的戰馬和特產,然後就返回中原販賣。

但是和漢唐熱鬧的絲路相比,整個隴右可以說是相當的凋敝了。

高務觀請了一個本地嚮導,向固原關的守城士兵塞了錢之後,商隊立刻放行,高務觀的貨物都沒被檢查,就這樣通過了明廷九邊重鎮。

真的是要完啊。

高務觀嘆息一聲,這一路上走來,明廷在隴右和西域的影響力衰退的厲害。

整個大明版圖最大,對周邊控制力最強的,是明成祖朱棣的時候。

那時候整個隴右都在明廷的手裡,明成祖在這裡設置陝西行都司行省,委派地方官員,設置軍衛,不僅僅控制了蘭州等大片的地區,還能通過隴右影響高原,將明廷的影響力插入高原,確立了如今高原的護教法王制度。

自己的父親高拱也最是推崇明成祖,認為朱棣除了在奪嫡中有些瑕疵之外,在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上,在大明的諸帝中都是頂尖的。

離開固原繼續向西就是蘭州城了,嚮導對於蘭州非常熟悉,熱情的說道:

“到了蘭州,大伙兒就能睡個安心覺了!”

“蘭州很繁華嗎?”

嚮導立刻點頭說道:“掌柜的是第一次走這條商路吧,蘭州可是塞上江南啊!”

“真的有這麼繁華嗎?”

嚮導立刻點頭說道:“蘭州城牆高大,又有肅王坐鎮,是我們漢人在隴右最安全的城市。漢人商隊一般走到蘭州,就不會繼續向西了,西面太亂了!”

肅王,高務觀這才想起來自己搜集的資料。

大明的藩王大部分名聲都很差,這些藩王就藩之後,不僅僅要求賞賜大量的土地,還會在地方上強取豪奪。

但是凡是也有例外,肅王這一脈,在整個西北的名聲卻很好。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大封諸子為王,讓他們“控要害,以分制海內”。被封在甘州(今張掖)的肅王朱楧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

蘭州也是古城了,但是在元末的戰爭中,逃亡大漠的元軍,曾經和明軍在蘭州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元軍一方的名將王保保,就集結了十萬大軍圍困蘭州,當時西征的明軍大將常遇春病死,王保保差點攻下蘭州。

後來徐達帶兵西進,王保保繼續西逃,蘭州之圍才解了。

不過蘭州的城市也被嚴重破壞,幾乎淪為一座廢墟。

在洪武朝的時候,蘭州一直很凋敝,一直等到建文登基之後,因為懼怕肅王勾結燕王朱棣,害怕他在甘州擁兵自重,就將肅王從甘州回遷到了蘭州。

肅王遷到蘭州之後,就用自己的錢開始瘋狂建設蘭州城。

如今的肅王府,是整個蘭州城的中心地帶,佛寺、道觀、書院、工坊各種建築圍繞肅王府建設,歷代肅王對於蘭州的城市建設都不遺餘力。

而隴右發生動亂,肅王也都會散盡家財號召士兵防禦蘭州,自從肅王東遷之後,蘭州就從沒有被攻陷過。

而當代肅王朱弼桄,自己又是愛好文學的人,在繼承了肅王的王爵之後,就多次邀請讀書人來蘭州,大大加強了蘭州的文化建設。

後來東南崛起,張居正開始號召各地興辦新式工坊,肅王朱弼桄也積極投資興辦工坊,給蘭州帶來了不少新的產業。

特別是蘭州背靠着西域,羊毛資源非常的豐富,肅王朱弼桄還派人去學習了先進的棉毛紡織的技術。

在高務觀的父親高拱執政明廷的時候,就誇獎過蘭州的羊毛製品業。

如今蘭州的羊毛製品,暢銷整個隴右地區,還會被商販運送到西域販賣。

高務觀當年也曾經聽父親點評過,雲南的黔國公府和蘭州的肅王府,都將自己的封地當做是自己的地盤經營,他們的城市在邊陲,如果和內地的那些藩王一樣盤剝百姓,那早就已經絕嗣了。

正是這種自己建設自己家園的心態,歷代肅王才會不斷投入資金來建設蘭州城,還會重金邀請讀書人來蘭州城講學。

這一切都讓熟讀歷史的高務觀有些異樣感。

等他見到了高聳堅固的蘭州城,見到了繁華的城市後,這種異樣感更加濃烈了。

不是說分封制度是落後的制度嗎?

怎麼分封了藩王的蘭州,要比明廷官員控制的固原好這麼多?

可同樣是藩王,怎麼在湖廣、太原、西安,那些藩王就這麼不當人呢?

在羌胡勢力肆掠隴右的時候,蘭州成了隴右最後的漢人城市,也成了威懾諸胡的漢人軍事力量堡壘。

正是因為蘭州城在,羌胡匪徒才不敢肆無忌憚的掠奪漢人的商隊。

至於初代肅王坐鎮的甘州,玉門關外的地盤明廷早就已經丟了,那邊已經羌胡肆掠的地盤了,漢人商人根本不敢繼續往西了。

一想到這裡,高務觀再次想到俞大猷說起的志向,要在西北重新樹立漢人主導的秩序,要將這片被中原視為禍亂之源的土地,和漢唐一樣納入到漢家的體系中,永遠終結草原民族輪番崛起的魔咒。

而火器,已經讓俞大猷和高務觀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