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姜英秀愛不釋手地欣賞了幾天這份專刊,就把這件事放下了。

信封里確實是大人物的親筆信,內容不多,不過寥寥百餘字。

然而已彌足珍貴。

姜英秀珍而重之地把合影照片、刊載了她作品的幾期《西麓日報》、優秀高中生獎狀、優秀高中生獎品,和這封親筆信,放在了一起。

之後又覺得意猶未盡,專門找了個香樟木的小匣子裝了起來,放在了空間空中花園的小木屋裡。

受到大人物親自嘉獎這件事,讓姜英秀在縣一中的校園裡,着實炙手可熱了一段時間。

本來她就年紀小,就佔了幾分可愛。又有空間和蕭凌然教她的功夫的加成,模樣越來越健康討喜,不斷跳級,不斷發表文章,成績又一直獨佔鰲頭,在縣一中大小也算是個名人。

雖然姜英秀不愛參加集體活動,而且動不動就因為這事兒那事兒的跟老師請假,跟同學們缺乏互動,但是她身上的這些弱點,並沒有減弱她的光環,反而讓她多了幾分神秘感。

這一回又趕上這麼一碼事,姜英秀一下子就成了焦點人物。

那位大人物的很多狂熱崇拜者,對姜英秀的觀感都一下子變得親切友好起來。

這一點讓姜英秀十分煩惱。

好在,畢業會考即將來臨,大家的心思慢慢地轉到了考試上,姜英秀這裡的壓力驟減。

考完了試,學校這邊基本上就不用再去了。當然,領畢業證的時候還得跑一趟。

姜英秀的全部注意力都轉移到了報紙上。當然,也留了一隻眼,暗暗關注村裡的動態。

經過這幾年的時間,楊樹溝子村依然沒有全村通電,只有大隊部從鎮上扯了根電線,樹了幾根木頭的電線杆子。

不過,黑瞎子嶺鎮上,已經有很多單位都通上電了,部分居民家庭也已經用上了電。

雖然現在的家用電器,基本上只有電燈、電熱毯、手電筒、收音機之類寥寥幾樣,“通電”這件事,依然讓無數人深感敬畏和神奇。

大隊部有了電,知青團的心思都興奮而又雀躍,集中在了每天一早一晚的廣播上頭。跟村民的關係也和諧了不少。

又過了些日子,知青們此前折騰了許久,卻一直百般受挫的村辦小學,終於艱苦樸素地辦起來了。

何家放棄了當初為了反對而反對的立場。

因為姜家出來了個姜英秀這個異類,跳級還帶疊加的,結果老薑家每個房頭的孩子,能去上學的都去上學了,姜家人對村辦小學的態度變得可有可無。

何家再反對下去,就不是跟姜家作對,而成了單純跟知青團,以及一些願意讓孩子在自己眼跟前念書的人家過不去了。

知青團佔了村裡一座荒廢的小廟,用作校舍和教室。

小廟裡原本有個神像,是個彩色泥塑的古裝仕女,不過村裡人都說不清楚這個神像到底是什麼神,村民們之前都管這裡叫娘娘廟。

姜英秀之前不是定了個狩獵計劃么,所以這地方她也來探查過,然而按照空間之靈的說法,這地方曾經有--

過充沛的能量,現在卻只有一點點能量殘餘。

說明那神像上的生靈,不管它是妖魔鬼怪還是別的什麼,都是主動離開了的。

知青們看着娘娘廟這裡地方還不算小,那娘娘的塑像也有些損傷,還被人搬到了後殿,前殿空空蕩蕩地,就連那些供桌、蒲團之類都被一些膽大的村民給偷偷搬走了,乾脆就起了把這地方利用起來的心思。

這幫知青自己上山,在小寒山那邊,砍了幾棵雜樹,拜託彭木匠幫忙做了些桌椅板凳,還釘了一塊兒黑板。後來又到黑瞎子嶺鎮上的供銷社買了些粉筆。

知青們自己做教師,只要招來學生,這個學堂就算因陋就簡地建立起來了。

只不過,去學堂教學的知青並沒有教師編製,最多也只能算民辦教師。村裡最終同意給解決一部分工分。不過如果光靠這點教學的工分,其實作為口糧來說,還是有些欠缺的。

不過,不知這些知青是真的心懷熱誠,還是之前多番籌謀卻一直沒有做成這件事情,而心裡憋着一口氣,竟然並不計較這工分的多少,甚至為了彌補師資不足,還商量出來一套辦法。

除了一心投身教育事業,全職做教師的知青之外,知青團的每個成員,大家每個月要輪流拿出一天到兩天時間來,給小學堂里的學生們上課。

這個方案一出,就為知青團贏得了不少村民真心的尊敬。

而這個因陋就簡的小學堂辦起來之後,也有很多學生家長,開始熱情似火地給知情團送些瓜菜。

姜英秀的一些事情傳到村裡之後,很多村民的想法都受到了震動。

想當初那個怯生生的受氣包,不就是上了幾年學堂,這幾年這變化多大!

人家識文斷字,算賬看賬不在話下,還會寫詩畫畫!那些寫的詩畫的畫,還能發表到報紙上去!又出名,又露臉,又賺錢!

要說難道這丫頭其實是文曲星下凡?可是祖祖輩輩這麼多年,可從來沒聽說過文曲星還有天煞孤星的啊?

要說,指不定還真是這上學念書的功勞呢!

聽說前些日子,這丫頭還受到大人物的接見了呢!

……

姜英秀領了畢業證之後就回了楊樹溝村,一直在留意村裡的動態。

當然,姜英秀不是閑在家裡無所事事,而是直接作為社員參與了生產隊的勞動。

因為有空間的加持,她的身體素質遠超同齡人,力氣奇大無比,做起農活兒來,又快又好。

這讓她迅速就跟同齡人打成一片。

姜英秀明察暗訪,多方觀察,又跟許多人套話,卻始終覺得,楊樹溝子村實在平靜得不像話,簡直就像個世外桃源。

只不知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還是歷史在這裡拐了一下彎?

抑或就像村中老人講古說的一樣,楊樹溝子村啊,風水好,甭管有什麼大災小難,到了楊樹溝子村,就被大風刮跑了。頂多有驚無險。

姜英秀一邊關注着報紙上的消息,一邊看着村裡的動靜,越看就越覺得,村裡老人的話,似乎真有那麼幾分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