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順着村內小溪邊上的一條土路,向南走出大約一里的路程,就來到龍川江邊。

龍川江呈西北至東南流向,滾滾江水發源於村子西北方向的大山之中,江水穿山越嶺,流至眼前的位置時流速已顯著放緩,但江面卻突然變得寬闊。

站在河的北岸向南岸望去,對岸的大山隱在茫茫的晨霧之中,若隱若現,虛無縹緲。

兩條粗壯的鐵索懸在河的上空,伸向對岸,這就是村裡人日常出山的唯一道路。

村裡的頭人領着眾人爬上鐵索橋的北端,只見兩條粗壯的鐵索被綁在兩塊巨石上,鐵索上橫穿着一個自製的正方形鐵籠子,籠子約有半人多高。出山的人們需要站在籠子之中,依靠雙手牽拉鐵索,帶動鐵籠在鐵索上慢慢向前滑動,才能到達對岸。

由於常年同鐵索摩擦,鐵籠上部的橫樑已被磨出一處月牙狀的凹槽。

目測鐵籠的大小,一次最多也就可容納四、五人同時過江。

行前,駱石印和休能簡單地和眾人一起分析了一下目前的敵情。從前幾次被堵截的經歷來看,倭國人很可能已經封鎖了這山內的各個路口要道。作為出村的唯一通道,眼前的鐵索橋是否已被敵人從另一端封鎖?值得懷疑。

懷疑歸懷疑,此橋是大家過江出山的唯一通道,總得試一試。

“方丈,讓我們打頭陣吧!” 金光寺的不嗔和尚率先請纓。

“好,大家千萬小心。一有情況立刻回撤,不可冒進!”休能對不嗔等人點點頭。

不嗔和另外四名金光寺武僧依次登上鐵籠。

為安全起見,村內頭人特意從村裡帶來兩條粗麻繩系在鐵籠上,並讓村裡的兩名壯碩的年輕人站在鐵索北端的岩石上,握住繩子的另一端,一旦有情況,立刻回拉繩子,以使鐵籠內的人儘快回到北岸。

“注意安全!”駱石印向已在鐵籠內準備出發的五人揮揮手。

籠內五人揮手向大家致意。

不嗔和尚率領大家用力地牽拉鐵索,鐵籠慢慢地向南岸移去。

霧中的龍川江江水靜靜地在腳下由西向東流淌着,北岸的景物越來越模糊。

南岸越來越近,已經能夠模糊的看到南岸江邊茂密的灌木叢。

“大家放慢速度,慢慢靠岸!”不嗔小聲地命令大家。

不嗔的話音剛落,就見對面山上的草叢中一陣響動,十幾條黑洞洞的槍口指向鐵索橋上的不嗔等人。

“不好,倭國人,趕緊向回拉!”不嗔大叫一聲,五個人忙亂地轉過身去,向北岸的方向用力牽拉鐵索。

“呯、呯、呯……”倭國人的槍響了。隨着一陣鳥銃射擊的聲音,鐵籠的五人全部中彈。

“有情況,趕緊拉繩子!”站在北岸岩石上的休能大吼一聲,快速跑過去,和兩位負責拉繩的年輕人一起用力回拉繩索。

駱石印、石朗、施天濟、巴烏等人也紛紛跑過來,一塊用力往回拉繩索。

鐵籠很快就被拉回北岸,不幸的是,籠內五人三死兩傷,不嗔和尚壯烈犧牲。

“不嗔,你醒醒啊!”休能緊緊抱着自己的愛徒不嗔的屍體,老淚縱橫。

好在倭國人的鳥銃屬單發火器,發射完後需要重新裝葯,在他們準備發第二槍之前,鐵籠已被拉至射程之外。兩位受傷的武僧只是肩部有些擦傷,幸無大礙。

“看來此路不通!”駱石印凝望鐵索,面色冷峻。

的確,倭國人已經用火器封鎖了對岸,此時如果僅憑兩根鐵索強行通過,無異於以卵擊石,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

無奈,一行人只得留下幾人守衛鐵索橋,其餘的重新返回村子,另謀新策。

大家懷着沉痛的心情埋葬了三位死難的金光寺僧人,休能望着不嗔等三人的新墳,久久不願離去。

午飯後,心情稍微平復下來的休能方丈和小分隊成員以及村子的頭人召開了一次簡單的會議,就下一步的去向進行商討。

“要不俺帶領幾個弟兄強行衝過鐵索橋,殺對岸倭國鬼子一個人仰馬翻!”施天濟率先大聲發言。

“不行,對面的倭軍不是一般的敵人,他們是配備了鳥銃的敵軍精銳,硬沖肯定不行!”葉茹柳表示反對。

“那也不能在這干獃著!”施天濟有些沉不住氣。

“老施,先別著急,這不,大家正在想辦法嗎!”謝元說道。

“這東、西兩面的山上有能出去的路?”石朗望着村裡的頭人問道。

“這兩座山據說綿延數十里,其間多河流、斷崖、深谷及猛獸。老夫世代生長於斯,還未聽說過有人能夠翻越兩山,安然出去的。”頭人情緒低落地說道。

“這兩座山不能作為我們選擇出路的首選。在茫茫大山中行走,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風險,比如滑坡、泥石流、猛獸襲擊等。而且一旦被困於其中,食物、水源這些日常生存所需的給養,都有可能成為我們致命的危險。”巴烏對在山中生存多少有些了解,他向大家分析了他所知道的在山中行進的各種風險。

“不錯,在不熟悉地形的深山中行軍,確有諸多不可預知的風險,這些風險都有可能成為阻礙我們出山的障礙。”休能對巴烏的觀點表示贊同。

“大家開動腦筋再想一想,看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能出去。”駱石印啟發大家。

“老丈,我們能不能乘伐順着河流東下,再尋機上岸找尋出路呢?”大家沉默了一會兒,李如珠問村內頭人。

“這個……以前村裡從來沒有人做過此事,還真不好說。”頭人不置可否。

“老丈,可否幫我們製作幾隻竹筏?我進村時看到村西的山上有一片竹林。”駱石印覺着李如珠的建議可以一試,便問村裡頭人。

“這沒問題。”

“那我們準備何時動身?”休能問駱石印。

“最好是在晚間,這樣可避免被倭國人發現。”。“老丈,這一隻竹筏之上最多可站多少人?”休能問頭人。

“大約可站十人。”

“一下午的時間,能否幫我們製作六隻竹筏?”駱石印問頭人。

“應該可以。你們如果今晚急着動身的話,我這就去召集村裡的青壯年製作竹筏。”

“事不遲疑,有勞老丈費心了!”駱石印向頭人拱手致謝。

“好,我這就去召集人。”頭人說完,起身離開。

頭人走後,大家又對乘伐順流東下的注意事項及可能遇到的困難,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和溝通。

經過近三個時辰的忙碌,戌末亥初,六條長長的竹筏完整整地安放在村西那片竹林東側的空地上。

為了增大竹筏的平穩性,頭人命伐竹人挑選竹林中最粗的竹子,作為製作竹筏的材料。

這片竹林的品種是素有“竹王”之稱的巨龍竹,竹子棵棵高大筆直,雄壯魁偉。每棵竹子均高可達30多米,最粗的徑粗30多公分。

竹筏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先豎向把六根被鋸成十米左右的巨竹並排放在一起,再把五根被鋸成長度略長於六根並排竹子的寬度的竹子,橫向等距離放於並排放好的六根長竹之上,然後,用在油中浸泡好的粗麻繩,把每一處交叉的地方捆牢拉實,系成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