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根據當時的禮制,一國大喪期間是不出兵討伐他國的,同時他國也不應來討伐正在國喪期的諸侯。秦穆公正是認定晉國正在為晉文公舉行國喪,所以肯定不會出兵,所以秦軍的行進和撤軍走的是一條危險的路線---崤函通道!

崤函通道分陸上通道和水上通道,其中水上通道是秦國統一後開通的,此時僅有陸上通道。而陸上通道又分南崤道和北崤道,秦國和晉國以黃河為界,秦國欲東進中原,必然要經過此崤函通道,西出潼關,經陝州,過硤石關到今新安縣東,再到洛陽,全長約400多里,是關中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

傳說,周文王曾經巡視此處,遇雨而在崤山主峰嵌釜山下避雨,故有文王避雨台,這正是南崤道與北崤道會合處。

但這條通道其實主要在晉國境內,秦軍三百乘戰車三千精銳出秦國奔赴中原,明知晉國肯定會知道,但正因為晉國正值國喪期,所以秦軍想當年認為晉軍不會來干涉。

秦穆公也正是借晉國國喪期間,想迅速解決鄭國問題,為秦國在中原找到一塊立足之地。

先軫當然不肯。在先軫眼裡,收拾了楚國後,晉國最大的危險或者說是最危險的潛在敵人就是秦國,對秦國,先軫早就有了安排。

這一次,當秦軍東進時,先軫不為所動,但他已經秘密聯絡了姜戎部落,給予了厚重賄賂,要求姜戎部隊出兵共同打擊秦軍。

先軫從不搞什麼帥對帥、兵對兵、車對車的貴族式戰爭,他的戰爭世界裡永遠只有對勝利的追求。

“設立伏兵,把戰場選擇在崤山通道。”中軍帳內,先軫開始分兵派將。

公元前627年4月初,晉五軍悉數出動,由晉襄公親自率領。晉襄公第一次上戰場,但他此時還服着喪,穿着喪服實在不方便上戰場,於是晉襄公果斷將喪服染成黑色。

黑色,是晉軍軍服的顏色,由於晉襄公回來後繼續穿着這件黑色的衣服辦完了晉文公的喪事,從此以後,晉國的喪服也統一改成了黑色,這是晉國人民對晉襄公的尊重!

晉襄公以梁弘為右御,以萊駒為車右當然,他的工作主要是亮個相,以激勵士氣,所以根據先軫的部署,晉襄公就在崤山某制高點觀戰。先軫給姜戎部落分派的任務是關門,即待秦軍全部進入崤函古道後,迅速將後路堵死。

晉國五軍由各自帥佐率領,全部埋伏於崤函通道一側的山上,準備滾木擂石。此次作戰,盡量避免與敵人短兵相接,只要敵人進入包圍圈,就用弓箭、石頭招呼即可。

何時發起進攻?先軫自有辦法,他命人在崤函通道腹地某處設立旗幟一面,旗幟下用亂木擋路。只要旗幟一倒,鼓手立即擂鼓,全線發起進攻。

秦軍來了,三千秦軍離開故鄉已經三四個月了,為了早點回國,他們以及他們的主帥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都選擇了捷徑。來的時候也是走這條道,安全得很。

但他們沒想到,這是一條通往死亡的捷徑。

秦軍進了崤山峽谷,約行十數里,孟明視突然得前方先鋒來報,說有亂木塞路,人馬俱不能通。孟明視心下慌然:“來時不見有亂木,難道果真有晉兵埋伏?”急上前親自去查看究竟。

但見前方道路中間豎立紅旗一面,旗竿約長三丈有餘,旗上有一“晉”字,旗下都是縱橫亂木,擋住前路。

孟明視心裡有些慌,但此時也只能硬着頭皮對秦軍將士說:“此定是晉軍疑兵之計也。事已至此,咱加快行進,即便有埋伏,也只能奮勇向前了。”然後,令軍士將旗竿放倒,搬開亂木,以便通行。

誰想晉軍旗幟剛被放倒,只聽鼓聲如雷,旌旗招展,探馬來報,前面已經被堵死。而一側山腰上,不知多少晉軍埋伏,此時聽見鼓響,頓時火箭齊發、巨石滾落,向已經驚慌失措的秦軍將士身上招呼。

原來,此旗幟乃晉軍一標誌,旗幟放倒,意味着秦軍主帥已到此處。孟明視等大驚,還未等回過神來,後隊有士兵來報,說後路已被堵上!

三千秦軍,就這樣被堵在一段狹長陡峭山谷里,腳下路徑甚窄,兩側一邊是危峰峻石,一邊萬丈深淵溪,雖有千軍萬馬,哪怕你神武異常,卻無處展施。

欲進進不得,想退也退不得,孟明視等人知道陷入了晉軍的包圍。勢已至此,身為主帥,只能下令拚死殺出重圍。

但無論是秦軍士兵向陡崖攀爬,還是往前猛衝,不是被箭雨射殺,就是被以逸待勞的晉軍斬殺。更兼那些橫木,本就澆了油,晉軍放起火箭,一時峽谷火起。

可憐秦軍將士,個個皆神勇之輩,卻苦無用武之地,三千將士,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四處亂竄,如待宰羔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孟明視等三人眼睜睜看着將士們命喪崤谷,但見血污溪流,屍橫山徑,心如刀絞,卻又無可奈何。手下將士,不斷倒下,最後僅剩下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等數十將士,悉數被包圍於一巨岩下,身心俱疲,晉兵四下圍裹將前來,一個個束手受擒。

這便是著名的崤山之戰。三千餘秦軍將士,除孟明視等人在內的數十人被俘外,其餘全部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