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晉國下軍帥韓厥在晉軍取得戰場主動權時,突然發現了正在戰場奮力衝殺欲突圍的鄭國國君鄭成公,他的手下都很激動,如果能夠俘虜鄭國國君,那是多大的戰功啊。於是,紛紛對韓厥提議向鄭成公那邊殺去。

但韓厥搖搖頭,對大家說:“這種得罪一國國君的事還是別做了,人家堂堂一國國君被我們這樣當大夫的人抓了,那實在是太丟臉了。”

於是,便放過了鄭成公。

鄭成公突出了重圍,還沒喘過氣來,迎面又碰上了晉國新軍佐郤至。郤至的手下也紛紛建議郤至擒拿住鄭成公,但郤至不幹,理由與韓厥的一樣,不要去做得罪一國國君的事。

郤至提出置重兵於中軍全力擊潰楚軍中軍,並且取得了勝利,他除了自己個人非常勇敢外,還牢牢守着戰場上的禮節:見到了國君,哪怕是敵人的國君,也要表示尊敬。

他真的在戰場上遇見了楚共王。當時楚共王已經眼睛已經受了重傷,郤至引軍趕到,見是楚共王,便跳下車步行,並且摘下自己的頭盔,向楚共王低一低頭。這樣連續三次,讓楚共王非常感慨:這位將軍的風度真是非凡啊。

在春秋,一個人的性命可能是比不上他的風度和氣節重要的。楚共王所說的風度,正是郤至堅持了臣子面見君主時應保持的禮節。

按照周禮,臣子見君主,哪怕不是自己國家的君主,也要尊重。具體是要下車除兵摘帽躬身行禮,即如果在車上,要下車;如果有兵器,要放下兵器;如果戴着帽子,要除去帽子;還要躬身行禮。但由於是在戰場上,郤至全身披掛,無法躬身,便只好脫盔下車行禮。

楚共王感慨之下,令人送了一把上好的弓給郤至,並囑咐要關心一下那位將軍是否受了傷。

郤至沒有接受楚共王送的弓,對楚共王表達了感謝之情:“謝謝國君的關心,末將叫郤至,能夠在戰場上與國君對陣,那是末將的榮幸。但現在兩國交戰,末將不敢接受國君的禮物,也不能當面向國君致謝,只能請使者您代受了。”說罷,向使者行禮三次。

然後,郤至轉身上車,繼續投入戰鬥,那是武戰了,武戰中的郤至那是一位勇猛的將軍,史料記載,那一戰,郤至身着紅甲,勇敢衝鋒,所向披靡,成為當時戰場上最耀眼的將星。

當時,晉厲公可不象楚共王那樣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這是楚國國君與晉國國君最大的區別,從來沒見晉國國君在戰場上冒矢衝鋒的。而楚國國君,則往往是沖在第一線,這也是楚軍強悍的重要因素之一。

讀這段歷史時,筆者總是很遺憾,其實楚軍不應該敗的。但楚軍就是敗了,戰場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不存在應該不應該,只有一個客觀存在的結果。

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場戰役。

首先,這是一場實力上講是勢均力敵的戰役。晉楚軍力相差無幾,雙方都出動了國君以及全部主力部隊。兩國軍隊都以驍勇善戰聞名諸侯,如果兵對兵,將對將的對陣作戰,誰也占不到便宜。

第二,這是一場無法載入史冊的普通戰役。兩軍都沒有名將坐鎮,都沒有什麼多少謀劃。楚軍是嚴格按三軍編製規規矩矩作戰,老早將楚軍的光榮傳統如先發制人、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等都忘了。晉軍貌似有些謀略,將重兵壓在中軍,試圖一舉擊潰敵人中軍,但存在嚴重的隱患:萬一己方的左右兩路軍先被敵軍擊破的話,那會導致三軍合圍己方中軍,這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所以說,這場戰役幾乎沒有經典的謀略。

第三,這是一場決定楚國讓出霸主地位的戰役。此戰後,晉國又壓制着楚國,楚國好不容易自楚莊王時代在中原得來的地位損失殆盡。先是被晉國忽悠搞什麼世界和平計劃,與晉國和解,讓晉國騰出手來解決內部矛盾以及西部的秦國和北部的狄戎隱患,然後是一戰擊敗楚國,讓晉國的國際聲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春秋霸主,又到了晉國人手裡。而晉楚鄢陵之戰,楚國的失敗,標誌着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第四,這是一場引發楚國東部危機的戰役。晉楚鄢陵之戰的結果,使楚國東部的吳國更加有理由相信楚國佬是可以打敗的,吳國更加重視與晉國的聯盟,不斷發起對楚國的侵犯,從此楚國陷入了長期對吳作戰的局面。

第五,這是一場高級叛徒發揮重要作用的戰役。楚國這邊的伯州梨,向楚軍提供了詳細的關於晉軍的作戰特點,並提出了具體的應對之策。史料記載了楚共王與伯州梨關於晉軍一舉一動的問答,讓楚共王全面掌握了晉軍的動向,可以說,在戰役伊始,楚軍是掌握着主動權的。

晉國這邊的苗賁皇,提出了擊破楚軍的正確對策,雖然晉軍沒有採納他的謀略僥倖取得了勝利,但客觀分析,應該是苗賁皇的策略是更穩妥的。偉大的軍事家孫子曾說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晉軍最終的具體作戰策略是冒進的,如果不是楚共王受傷,戰爭的結果極有可能是楚軍勝的。

戰役的最終勝利確實是苗賁皇的功勞,他獻計擺出一副不活捉楚共王不罷休的架式,並故意放跑楚國戰俘,最終在心理上擊敗了楚共王。楚共王下令撤軍,意味着楚軍承認了被晉軍打敗。

這仍是一場以取勝為目的而不是以滅殺敵方有生力量為目的的戰役。此戰,楚軍傷亡兩千餘,而晉軍傷亡千餘人,想想看,總量二十萬左右的兩軍在戰場僅死傷這丁點人馬,按理說不存在誰勝誰敗的問題。但當時的戰爭理念就是這樣:你認慫就行,咱不在乎你死傷多少人。

這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退步呢?實在不好說。晉軍戰鬥力的強悍,數先軫時期為甚,而先軫的戰爭思想就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所以他在崤山之役中全殲秦軍,甚至不願意放歸秦軍三帥。

楚軍曾經也是蠻打蠻斗著稱,為徹底控制地盤,楚軍盡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使之不再有翻盤機會,從而迅速擴張了領土。但到後來,楚軍貌似太在意“讓對方服”就行,而不在於掃清敵人的有生力量,結果經常吃大虧。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正是以滅殺敵人有生力量為戰役目的,打一場少一場,迅速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

所以,楚國在楚莊王時代提出的以戰止戰、止戈為武的思想,是需要值得楚國人深思了。楚國,太想融入中原了,他們摒棄了原先令自己強大的優秀傳統,努力將自己打扮得與中原諸侯一樣,因為那是周禮的需要。

整個春秋江湖,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啊。禮已經不重要了,摒棄死板的周禮,國家才有活力。當人家中原國家都不開始重視這個死板的禮時,楚國人卻當成寶貝給撿了起來,於是,楚國一步一步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