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

推薦閱讀: ?蘇松所發生的一切,遠在北京的唐順之目前是不知道的,唐順之目前正在絞盡腦汁的準備如何應付嘉靖皇帝的問對,錦衣衛指揮使陸炳已經來見過唐順之了,陸炳是當朝最具有權力的人之一,陸炳的出現意味着嘉靖皇帝對唐順之的關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山野之人了,也表示嘉靖皇帝對東南局勢不打算繼續得過且過了。

經歷了大禮議事件的長期君臣對峙之後,嘉靖皇帝早年的雄心壯志已經消失無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渴望平靜生活,好順利修道成仙的道君皇帝,這不是說嘉靖皇帝就沒有繼續執掌最高權力,而嘉靖皇帝懶的對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作出決策和應對,可是當這些重大事件已經影響到他的平靜生活的時候,他將毫不猶豫的出手。

此時此刻,嘉靖皇帝對東南局勢的忍耐度已經達到極限,東南的稅收連年降低,作為大明朝景泰正統以後的錢袋子,東南的稅收數目一直都全國最高的,也是嘉靖皇帝早期得以順利修道的支柱,可現在東南稅收較之二十年前下降了三分之一還要多,快要接近一半,嘉靖皇帝忍無可忍,決定對東南動手,正巧此時鄭光的蘇州大捷進入了皇帝的眼帘,老謀深算的皇帝開始謀划著自己的計策。

嘉靖絕非庸碌之君,而且比起手段來,比其他的那位小孫孫萬曆皇帝要優秀不知多少輩,即使他成天在西苑吞雲吐霧,他對於帝國的掌控也是毫無疑問的,強悍如夏言,狡詐如嚴嵩,都是他手裡的棋子而已,如果大明朝有智商檢測機構,那麼他的智商可能是整個大明朝十幾位皇帝里最高的。

唐順之之所以判斷皇帝不打算繼續姑息東南的重要憑據,就是陸炳對他說的話。

“唐先生,此次你來面聖,可要做好一定的準備,我給你透個底,蘇州大捷以後,福建浙江和南直隸還在不斷地打敗仗,讓陛下心裡非常不爽快,連修道大業都暫時停止了,********的打算選擇精兵強將和能臣去東南穩住局面,但是朝廷里推舉的人才大多數都是北人,陛下以為東南局勢只有東南本地人最清楚,所以想要選擇東南出身的官員去負責平倭。

之前選出來的朱紈朱巡撫已經南下去平倭了,而你,也是陛下準備派回東南協助朱紈巡撫去平倭的重要人選之一,只要你把你的真才實學展現出來,讓陛下看到,陛下自然會給你相應的地位和權力,讓你一展所長,記住,一定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才是。

陸炳是皇帝的第一心腹,這是個公開的秘密,大家都知道,所以,對陸炳說的話,唐順之深信不疑,在皇帝宣召唐順之入西苑覲見的時候,唐順之已經準備了十餘日,力求萬無一失,得到東南的抗倭實權職位,一展胸中抱負之餘,為鄭光撐起一把保護傘。

再一次見到嘉靖皇帝,唐順之覺得他沒怎麼變,上一次見到他已經是十幾年前的殿試上了,十幾年來,歲月似乎沒有在嘉靖皇帝的面龐上留下什麼痕迹,但是唐順之還是看得出來,這位大明至尊隱藏在眼底和心裡深處的憤怒和疲憊。

再一次的見面,並沒有唐順之預料之中的嘉靖皇帝詢問唐順之是否對當年錯事有所悔悟的橋段,嘉靖皇帝似乎沒有追究當年的意思,只是詢問唐順之道:“唐順之,你是鄭光的老師,鄭光的一切本事也都是你所傳授,你的弟子可以打贏倭寇,那麼朕問你,你能不能打贏倭寇?”

一聽這話,唐順之就知道嘉靖皇帝被倭寇之亂弄得不勝其煩,也極為惱怒,知道皇帝想要什麼,加上自己也的確有所準備,便說道:“若說是對付倭寇,臣還是有所把握的,只要陛下給臣錢糧兵器,臣可以自己募兵,對付倭寇!”

嘉靖皇帝挑了挑眉毛,問道:“當初鄭光也是要求自己募兵,怎麼,你們師徒二人都是如此,覺得衛所之兵不堪一用?”

唐順之很大方地點點頭:“不堪一用,用之則誤國。”

嘉靖皇帝倒是沒料到唐順之如此不避諱的直接明言,沒什麼準備,頓了一會兒才詢問道:“既然如此,你打算如何募兵,募多少兵,要多少錢和多少時間才能訓練成軍平倭?”

唐順之從懷裡掏出一份奏摺,雙手奉上:“陛下,臣已將臣的一些想法寫成奏摺,請陛下閱覽,若陛下覺得可行,臣就如此照做,若陛下覺得不可,臣再另尋他法,總而言之,臣一定想方設法為陛下平定東南倭患,還東南朗朗乾坤!”

嘉靖皇帝讓黃錦接過奏摺,接過來翻看起來,頓時就覺得和這樣的臣子聊天談話是一件比較輕鬆的事情,他們不會說什麼很漂亮的場面話,也不知道什麼叫做避諱,只知道埋頭做事情,這樣的臣子在太祖和太宗皇帝的時代是有很多的,但是到現在,朝廷里一個夏言,朝廷外一個曾銑一個朱紈,就沒有別的臣子還願意踏踏實實地做事情而不是爭權奪利了。

現在又得到一個不僅有才華而且還願意踏踏實實做事情的臣子,嘉靖皇帝心裡不舒坦是不可能的,看着唐順之寫就的相當詳盡的計劃,嘉靖皇帝覺得沒有什麼理由拒絕這套方案,這個方案和朱紈離開之前擬定的方案幾乎是如出一轍,把唐順之放到東南,對朱紈也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若不是唐順之離開官場太久,不能服眾,嘉靖皇帝都想給他個巡撫做做了。

“這計劃相當詳細,看起來唐卿是用了心了。”嘉靖皇帝翻看良久,才緩緩合上了奏摺,緩緩說道:“只是這計劃雖好,世事卻往往變化多端,計劃再好,終究趕不上變化,唐卿可有其他的準備,一旦情況有變,比如倭寇大舉進犯,或者陸上之倭蕩平,而倭寇遁逃到海上,繼續危害東南,那又該如何呢?”

唐順之想起沒離開蘇州之前和鄭光還有徐渭三天三夜的頭腦風暴,心裡有無數的話想要說出來,卻終究沒說出來,而是沉思良久,吐出一句話:“陛下,其實很多人心裡都明白,只是不說而已,若要根除倭寇,唯有開海禁而已。”

嘉靖皇帝眯了眯眼睛,手指不自覺的動了動,而後恢復如初,溫聲道:“唐卿也是如此認為嗎?若要根除倭寇,非要開海禁不可?”

唐順之點了點頭,緩緩道:“臣久居東南,與東南客商多有交談,一些消息靈通之人私下傳言,倭寇除了燒殺搶掠之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搶來的貨物和歐羅巴之海商交易,而朝廷海禁,歐羅巴商人對大明物產之渴求如久旱盼甘霖,求之不得,只能求助於倭寇,倭寇得以賺取高額利潤,若非如此,倭寇,也就僅僅只是山匪而已,絕對不會造成今日之禍。

嘉靖皇帝接着詢問道:“倭寇之所以壯大,是因為朝廷海禁,歐羅巴商人買不到大明物產所導致嗎?”

唐順之當然不能把重要的原因說出來,便思考着如何才能說的不犯忌諱,更能講清楚開海的重要性,思考了一會兒,猛然想起當時鄭光曾說過的“若要說服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原本與他沒有多大關係的事情說成與他息息相關,關乎到他人切身利益的事情”這樣的說法,靈機一動,便緩緩解釋道:“內里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大的原因,還是朝廷海禁,使得沿海居民無法正常與歐羅巴、呂宋等地商人交易。

而自前宋以來,華夏物產便風靡歐羅巴,臣嘗聞華夏瓷器絲綢,在歐羅巴唯有皇室貴族才能使用,價格昂貴,鄭和下西洋之後,更是引起歐羅巴商人對大明物產的狂熱追求,等他們來了,卻恰逢大明海禁,他們無法正常交易,而專門燒殺搶掠的倭寇就可以得到大明的貨物,他們便與倭寇交易,倭寇有了錢逐步發展,一來二去,便成了如今之禍端,而本該屬於大明百姓的財物和屬於朝廷的稅收,反倒促成了倭寇之發展,使之進一步壯大,終成今日之勢。”

說完,唐順之便悄悄關注皇帝的神色,果不其然,唐順之發現聽了這話以後,嘉靖皇帝的神色明顯的憤怒起來:“本該是大明的財物,卻便宜了倭寇,還讓他進一步做大,襲擾內地,簡直可惡!如此說來,開海難不成是大勢所趨?”

唐順之心裡一陣暗喜,難道那麼多人都解決不了的事情,卻被我唐某人一張利嘴說動了?

不過唐順之希望等到的下文卻沒有了,嘉靖皇帝似乎僅僅只是憤怒了一下,就冷靜了,低聲道:“開海雖然有千般好處,但是今時今日,不說朝廷里反對開海的人很多,就算是朕決定要開海,市舶司荒廢已久,重新啟動需要錢,重新安排官員需要錢,重新建設港口需要錢,朝廷哪能拿出那麼多錢呢?此事,還是緩些時日再議吧!唐卿,你很有才華,朕很看好你,你先回去等着,朕讓吏部給你安排一個職位,過些時日,你就啟程南下,去準備你的抗倭大計吧!”

一直到離開皇宮之後,唐順之才恍然間想起,這位皇帝最大的特色——善變!

看過《嘉靖攻略》的書友還喜歡